世界首富换人的6个小时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19 16:15  浏览量:1

01

性格矛盾、独来独往的怪老头?

整件事情还要从上周三,9月10日这天说起。这天,甲骨文公司股价单日暴涨41%,埃里森个人身价在一天内增加了1000亿美元。注意,是一天内增加1000亿。就是这个数字,让他登顶全球首富。

1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国家,举全国之力一年都创造不出来这个财富量。这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日个人财富涨幅。

当然,好戏很快就结束了。因为股价回落,埃里森又从首富宝座上下来了,马斯克重新夺回第一。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6个小时。

甲骨文股价为什么会在一天内暴涨41%?

主要是因为一份大额合同。前段时间,甲骨文和OpenAI签署了一项大单,OpenAI要在未来几年里,从甲骨文采购总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这相当于甲骨文2024年全年营收的12倍。

在此之前,甲骨文已经和很多AI公司建立合作。在过去的三年里,它是美国最大的数据服务商之一。而这回OpenAI的订单,又给甲骨文添了一把火,完全点燃了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未来的信心。

但是,比起甲骨文这家公司的股价起落,更有戏剧色彩的,或许是拉里·埃里森这个人。

按照通常的想象,你看,一个企业家,而且81岁,还当过世界首富,虽然时间不长吧,你觉得这样的人应该什么样?不说是参透红尘,起码也得是睿智豁达、和蔼可亲吧?

但是,不好意思,埃里森跟这些几乎不沾边。

老爷子今年81岁,结过6次婚,也有传闻说是4次、5次,但总归比一般人多。他也一度被媒体称为硅谷花花公子,没错,81岁的花花公子。他的现任妻子比他小47岁。

他还买过一架战斗机,注意,不是私人飞机,是战斗机。而且可不是买来观赏而已,他曾经亲自驾驶这架战斗机参加过模拟空战。还有一次,五角大楼找他开会,结果他居然迟到了45分钟。

据说在甲骨文公司内部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埃里森的方式就是“唯一的方式”,他认定的事,谁劝都没用。直到今天,埃里森还坚持工作,并且对所有的细节都要亲自过问。

总之,在硅谷,你可能很难找到第二个性格如此矛盾,如此独来独往的怪老头。

这个性格,也许和埃里森早年的经历有关。

埃里森1944年出生于曼哈顿,百科上对他父亲的描述是,生父不详。在他9个月大时,又被母亲遗弃,然后由舅舅一家抚养。

1962年,埃里森从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大二因挂科太多退学。后来又进入芝加哥大学,还在西北大学学习过。虽然历经三所大学,但最终他没有拿到任何大学文凭。

因为求学阶段过于坎坷,以至于后来关于埃里森,还出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传闻。说有一次他去耶鲁大学演讲,跟台下的毕业生们说,你们都是失败者,你看,我没读完大学,比尔·盖茨也没读完大学,我们都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而你们这帮毕业生,你们是失败者。据说后来埃里森因为这段发言被大学保安赶了出去。

当然,这个传闻后来被辟谣是假的。

0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尽管关于埃里森,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传闻,但是比起这些传闻,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一贯的行动风格。

在科技界一向有句话,叫,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说的是,凡事不要顾虑太多,速度就是优势。快,就是好。埃里森的行事风格,就非常符合这个状态。

比如,甲骨文这家公司的成立,就是出于对“快”的追求。1976年,埃里森在一篇论文里,看到了一个对新技术的研究,这个技术叫,关系数据库。这个概念咱们可以不用太深究。

总归,这是一类关于数据库的技术路线,就像早期的AI分成神经网络和专家模型一样。早期的数据库也分成不同的技术路线,这个关系数据库是其中的一类。

但是,注意,埃里森看到的这篇论文,是IBM的研究员写的。而IBM这样的大公司,在行动之前肯定要先做评估、做测试,总之程序很烦琐。而埃里森呢,他大概觉得这个技术有前景,马上就着手跟进。

他是1976年看到的论文,1977年就成立了甲骨文公司,1979年就推出了产品。而相比之下,IBM是直到1983年才推出产品,晚了整整4年。

早期,甲骨文的产品充满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埃里森坚信先占领市场份额最重要。他说过,“我必须先把产品投向市场,让所有人接受,再去不断修改完善。”这跟同时期IBM这样的大公司,作风完全不同,IBM关注用户反馈,假如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就不会推出新产品。

而甲骨文呢?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你不满意没关系,我再改,改到你满意为止。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产品有很多瑕疵,客户却依然能忍受。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甲骨文始终比其他同行要快一点。这就等于给很多人出了一道选择题,你是愿意用不太稳定的最新技术,还是愿意用虽然成熟,但版本老旧的上一代技术?面对这个情况,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前者。

再看埃里森的营销手段。假如他看到有人做出了自己没有的技术,他就会马上去刊登广告,宣布自己也做出了这个技术。事实上,发广告的时候,产品还完全没有成功。他是想在产品还没开发出来时就打广告宣传,然后倒逼团队实现承诺。

甲骨文前销售副总裁曾经说:“为埃里森工作就像骑着老虎,你必须紧贴老虎背,假如掉下来,老虎会把你吃掉。”

埃里森的这个作风,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只要他发现市面上有新技术,就会马上跟进。

03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但是,假如一味追求快,总难免有风险,甲骨文自己也遇到过危机。但是,为什么它还是能长期保持增长?

这就要说到,这个故事的另一面。尽管埃里森对技术变化很敏锐,但是,这些对变化的追求,大都建立在一个对“不变”的判断之上。埃里森的这个判断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总归是需要数据的。

这个判断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不容易。你想想,从1977年到现在,科技界经历了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现在又是AI时代。每一次变化,都有无数公司起起落落,有的抓住了机会一飞冲天,有的错过了风口从此沉寂。

但埃里森始终坚持一个朴素的逻辑,不管表面上的技术怎么变,底层总是需要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个人电脑需要数据库,网站需要数据库,手机App需要数据库,云服务需要数据库,现在AI更是离不开数据库。

换句话说,基于这个判断,埃里森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这也构成了甲骨文这家公司的底色,叫,用变化的技术,做不变的需求。

每当新技术出现时,埃里森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新技术会产生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怎样的存储和处理方式?然后,他就会改造自己的产品,让它能够适应新的需求。

比如互联网兴起时,网站产生了大量的网页数据,埃里森就让数据库能够直接处理网页。云计算兴起时,企业需要在云端存储数据,埃里森就推出了云数据库服务。现在AI兴起,需要处理海量的训练数据,埃里森又让数据库具备了AI计算能力。

说白了,埃里森的策略就是,我不预测哪种技术会赢,我只确保不管哪种技术赢了,都离不开我的服务。这就像在淘金热中,不去赌哪个金矿最富有,而是专门卖铲子给所有的淘金者。这种思路,让甲骨文在每一次技术变革中,也许不是最亮眼的那个,但总是不可或缺的那个。

假如说甲骨文和埃里森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我觉得可能在于两个词,一个是效率,另一个是效能。

好多人习惯把这两个词混在一起。但是,很多时候,效率和效能也许是两码事。德鲁克他老人家说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对甲骨文来说,正确的方式,就是拥抱新技术,这是效率的保证。而正确的事,就是始终做数据库,这是效能的来源。

而有趣的地方在于,效率与效能,这两者呈现出的面貌,有时往往是矛盾的。效率要求你一直追求变化,而效能又要求你把握住那个不变的东西。这二者就像一个天平,只有两端都放上足够的筹码,才能保持平衡。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对自己的提醒。当你在天平的一端,已经放上足够的筹码时,别忘了,往天平的另外一端,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