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的绯闻是谁传出去的?是贾珍为了谋杀可儿,而自导自演的

发布时间:2025-09-23 12:06  浏览量:1

不卖关子直接上论点:我说秦可卿是被谋杀的,她所谓的自缢而亡是被逼的!

《红楼梦》中的可儿,表面上很简单:她的情节都是作者本人所描写的,不需要读者去探秩她的结局。

而其他的金陵十一钗,甚至是男女主宝黛钗,作者都没有写到他们的结局。也因此几百年来,作者为他们结局的真相争论不休。

可《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又是争议性最大的人物。

其他的金陵十一钗,作者争论的是他们走向结局的过程,对于具体的结局,争论是不大的。

比如:林黛玉一生痴情,泪尽而亡;薛宝钗独守空房,孤独终老……

这是读者普遍认可的。

顺便多说几句,读者有争议的地方是:林黛玉究竟订没订过婚?薛宝钗到底和贾宝玉结婚了没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不影响小说的结局。

可作者有着明确结局的秦可卿之死的争议,却是巨大的。

秦可卿究竟是病死的,还是非正常死亡,比如说:自缢而亡?

按照作者的行文,秦可卿有从生病到病入膏肓的具体过程,某一天她在给凤姐托了个梦之后,荣国府的凤姐,便收到了可儿的死讯。

一些善良的读者便认为,秦可卿是病死的。

这些善良的读者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秦可卿是自缢而亡的?

这些善良的读者也不明白,作者笔下没有缺点的秦可卿:

秦可卿是贾母眼里,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

她美丽、能干、孝顺;

若是不谈辈分,她是眼高于顶的凤姐的闺蜜。凤姐这个女人有多傲,读者可是看在眼里的,她连亲表妹薛宝钗都不怎么搭理,却和侄媳妇秦可卿亲密无间,这足以证明,秦可卿做人,几乎能做到让人无法挑剔的程度!

对于这样优秀的秦可卿,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传播她的绯闻:一定要说她和公公贾珍不清不楚,或者有不伦之恋呢?

请这些善良的读者相信,作者笔下的秦可卿太复杂了,情天情海幻情深,这位情种一般的秦可卿,不是什么贞洁烈女。

作者对表面上对秦可卿全是溢美之词,可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这个女人的非比寻常!

顺便说一句,对于薛宝钗,对于袭人,作者采用的都是这种描写手法,表面上把她们夸成一朵花,可在情节中,读者却能看出她们的人品不佳。

秦可卿的所谓绯闻全都是真的,她的绯闻是怎么传出去的,这才是读者更要注意的点。

一.秦可卿的绯闻是谁传出去的

秦可卿和公公贾珍之间有故事,这一点,读者能从小说的细节里抠出来。

首先,咱们来看秦可卿的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作者在情节描写的行文中,对秦可卿全是赞美,可在对人物定性的判词中,对秦可卿的批评、甚至是否定以为是极强的。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两句,读者或者说是我还可以为秦可卿洗白,因为这两句话,读者可以把它解释为:作者对荣宁二府贾氏一族不孝子孙的统一批评。这口大锅,不能叫一个可怜的女人秦可卿来背。

而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呢?

这句判词可推不到别人的身上,这一句,作者说的就是秦可卿本人。对这句话,我可以给一句非常优雅的解释:秦可卿是红楼时代的情种,而一个情种因为重情,极容易会做出破坏封建礼教的事情。

秦可卿的判词还可以优雅的解释,可金陵十二钗不只有判词,还有曲子。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好事终这个作者编出来的曲牌名,便给秦可卿的一生写下了悲剧的基调。

第一句话,画梁春尽落香尘,咱们等一会儿再谈,先来看这一句: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这一句话,全是作者对秦可卿的指责。擅风情,秉月貌,这是指女性的,是对一个女性行为的批评和讽刺。败家更是对这个女性品行的整体否定。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这句话是对宁国府男人的指责,算不到秦可卿头上,暂时不提。

宿孽总因情。这句话,更是直接指向秦可卿的感情是一段孽缘。

这些都是读者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是作者写明的,是不能否认的,读者看不到的,只是与秦可卿孽缘的对象。

而秦可卿的感情对象是谁?

作者在秦可卿的曲子里尚未明确指出,而读者可以通过焦大的一句话,看出这个男人是谁: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作者开作者视角,描写了焦大将贾珍说了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焦大口中的爬灰与养小叔子之人是贾珍。

爬灰:一般意义上是指,公公与儿媳妇有不正当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秦可卿的孽缘,指的是秦可卿与贾珍的不伦之恋。

此时,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已经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这是作者设定好的,读者也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秦可卿与贾珍的绯闻是谁传出去的?

如果仅靠着焦大的一句话,贾府人等和外面的人,是不能得出秦可卿与贾珍关系不正常的结论的。

至于原因很简单,读者能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可身处其中的人看不到啊!

若是仅靠焦大一个人的证人证言,他说话的可信度最高也就50%!

站在质证的角度,焦大有污蔑主人贾珍的足够理由:想当年,焦大跟着宁国府的太爷也就是贾演征战沙场九死一生,他对主人忠心耿耿,还救过主人一条命。

贾演的军功,换来了宁国公的荣耀。

焦大对主人的忠心,也换来了他在宁国府,所有人都要另眼相看的地位!

可恩情是会随着时间淡化的……

焦大对贾演有救命之恩,贾演会一直记着这份恩情,他们主仆之间的关系会相处得十分融洽。

等到了贾演的儿子贾代化袭爵时,也会念着焦大对父亲的救命之恩,对焦大以礼相待的。

可等到贾敬成为宁国府的家主之后,焦大的地位会急转直下。贾敬特别有性格,人家能做到爵位不要,进士的社会地位不要,亲儿子不管,专心和道士混在一起烧丹炼汞。这样的人,是不会把焦大放在眼里的。

等到贾珍开始在宁国府当家,他和焦大的关系就更远了,焦大也落魄到只能和小厮们一起干些闲差。

像焦大这样离主子核心圈子这么远的人,是如何能知道贾珍的内帏之事呢?

因此,整个京都都知道宁国府不干净: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

并不只是因为,焦大这个宁国府的旧仆人说了些什么。同时,就凭焦大一个仆人,他也没有办法把一个绯闻传得那么远、那么广!

把秦可卿绯闻传遍京都的这个人,正是、也只能是贾珍本人。

秦可卿死后,贾珍做了一件令红楼时代的人都会笑掉大牙的事:

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了,因拄了拐踱了进来。

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可笑了,只因为现代读者不懂老礼儿,因此看不出来。

红楼时代的孝子会拄哭丧棒,表示因长辈离世悲痛万分,已经没有办法正常起身了。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后文中贾珍的父亲贾敬去世时,贾珍都正常应对,没有拄哭丧棒。

儿媳妇死了,公公拄个哭丧棒,这是啥意思啊?

秦可卿死了,与荣宁二府常来往的人家,都会前往宁国府吊唁,贾珍公开整这么一出,等于向整个京都的圈子宣布:他跟儿媳妇的关系不正常!

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而事出反常必有妖,贾珍他究竟想干什么?

同时呢,读者可以再往深一层的想一想,就算贾珍自己不要脸,难道贾赦和贾政也不要脸了?

就算贾赦明白自己也是个老花花公子,不好意思管侄儿家事,贾政可是个古板、严肃的腐儒,怎么连他也不管一管贾珍?或者退一步说,贾政明白,贾珍都40多岁的人了他也管不了,可他至少该劝贾珍一番,不要当众丢人吧!

就算贾珍不听,贾政至少也应该尽一下长辈的责任,约束一下贾珍的言行,毕竟他是贾氏一族的族长,不应该当众这般丢人现眼。

可人家贾政就是一个字不提,这大概率可以证明,贾珍为儿媳妇儿拄哭丧棒这个荒唐行为,在贾氏一族有话语权的男人的意料之内,也是他们默许的。

而这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恐怕不难猜,当一个人公开做出荒唐行为的时候,目的只能是为了自保而掩盖某些事情的真相。

也就是说,秦可卿之死,不是病死或者自尽而亡这么简单……

二.秦可卿或是被谋杀的

贾珍亲自上场,导演了秦可卿的死亡。

秦可卿是非正常死亡的,这一点,作者在判词中的画卷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提示:

那句画梁春尽落香尘,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可秦可卿为什么要自缢呢?

一个正值双十年华的美貌少奶奶,有什么想不开的,一定要去寻死?

若只是单纯地因为她与贾珍的孽缘,被焦大给说了出去,这个因,不会造成秦可卿自缢而亡的果。

至于原因很简单,贾珍和秦可卿那点孽债,知道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就算这张窗户纸被焦大捅破了,贾氏一族所有的人,仍然揣着明白装糊涂。

王熙凤呵斥贾宝玉对这件事要装没听见;

贾蓉对这件事也充耳不闻……

因此焦大那一声吼,对秦可卿来说不是一个惊天巨雷,这一声吼,叫不醒任何一个装睡的人。

有的时候,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才好过日子。

荣宁二府的下人,对这种事自然会装听不见,要是他们听见了,很可能会被主人发卖出去,他们就失去了一份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得不偿失;

荣国府的老爷、太太、奶奶,对这种事也会装糊涂。毕竟荣国府和宁国府是两家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她们乐得不管别人家的风流韵事:

宁国府的大奶奶尤氏,秦可卿名义上的婆婆,对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更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尤氏这个女人,其实活得糊涂又通透。

说她糊涂,是因为她对宁国府的肮脏、龌龊之事,多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为女主人的她不作为,直接造成了宁国府的口碑在京都的圈子里越来越差。

说她通透,是因为她自私且利己。她不在乎也不渴望爱情,她要的,是能把握住的权力和地位。因此,小门小户出身的她,从来不跟霸道、嚣张的贾珍硬刚。她对丈夫的温柔和顺,反而得到了贾珍的赞美和尊重。

尤氏能和小贾珍的小老婆一起吃酒、划拳玩到一块儿,这种事,在荣国府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邢夫人面前,所有侍妾都得乖乖伺候着;

在王夫人面前,赵姨娘和周姨娘也只能侍候着并站着听吩咐:

在王熙凤面前,就算是后来的二房尤二姐,也得老老实实地受气、受委屈、憋屈死……

尤氏真的能在贾珍面前,演出和侍妾亲如姐妹的状态。

同时,尤氏这个人不要面子也豁得出去。

贾珍和贾蓉,把尤氏名义上的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当粉头,尤氏并不觉得伤了自家的脸面,也不生气、也不管。

尤氏这份忍者神龟的心态,真是无人能及!

尤氏连贾珍和贾蓉同自己名义上的妹妹鬼混都不管,对于自己的名义上的儿媳妇秦可卿如何如何,她更不会管、也更不会在乎了。

尤二姐尤三姐丢人,丢的还是她尤家的脸面,可若是秦可卿丢人,同她并无直接关系:秦可卿是贾蓉的妻子,不过是她便宜儿媳妇儿而已,秦可卿的事连贾蓉都不管,她犯不上操心。

同时,秦可卿丢人,更丢的是秦家养父秦业和弟弟秦钟的脸。秦业都不出头去管束一下秦可卿,尤氏更犯不上去讨人嫌。

反正贾珍不可能休掉尤氏之后,再八抬大轿将儿媳妇秦可卿明媒正娶,娶进家门儿做正妻。

在名分和家庭地位上,尤氏永远地死死地压着秦可卿一头。

这就是活得糊涂且通透的尤氏,不会对秦可卿下死手宅斗的原因:因为犯不上。

秦可卿活着对尤氏没有任何的妨碍。相反的是,如果尤氏真的耍手段用礼教大防等道德大棒逼死了秦可卿,反倒可能招来凶残的贾珍疯狂的报复……

尤氏家中无人,她抵抗不了一个疯狂的贾珍。

这同样是尤氏不会下场,真的用手段逼死秦可卿的原因。

那贾蓉呢?

会不会是贾蓉打着封建礼教和夫权的大棒,逼秦可卿去死呢?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贾蓉没有那个脊梁骨,同时也靠他老爸贾珍才能锦衣玉食地活着,没有贾珍罩着,这个纨绔的公子哥什么都不是。

为了活着,为了锦衣玉食的活着,贾蓉对他老爸的一切都能忍下去,唾面自干。

不是被封建道德,不是被尤氏,不是被贾蓉逼死?

秦可卿之死只有一种可能性,她是被贾珍谋杀的。

而贾珍杀掉秦可卿只能有一种原因,有一种绝对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除掉秦可卿。

而这种力量来自何处呢?

答案自然来自小说中的细节,秦可卿死前曾给凤姐托过一个梦,在梦中秦可卿告诉凤姐: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知道,秦可卿指的这件事是贾元春被封为妃,还有紧接着轰轰烈烈的元妃省亲……

可读者知道的事情,贾府的人并不知道呀!

当时皇帝并未派太监到荣国府宣旨,秦可卿一个内宅妇人是如何知道贾元春会被封为妃这样的大事呢?

这就让读者议论纷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和猜测……

我也曾听过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中《揭秘秦可卿》,作家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这样的秦可卿有资源知道宫内的秘闻。

请读者注意:我不做老生常谈,作家刘心武的意见,我并不同意。

《红楼梦》讲的是清朝的故事,这一点读者是公认的。清廷在入关后,不会轻易杀害任何一个皇室女孩,这些女孩儿虽然被封着公主、郡主,可她们其实都很惨,都是皇室为联姻笼络蒙古而豢养的宠物。

就算废太子真的有一个女儿,他也没必要把女儿藏起来,因为这个女孩不会有性命之忧,她的未来所有人都能看得见:等她长大之后,新皇帝会把她封为公主,让她联姻蒙古。

废太子绞尽脑汁的把自家的女儿送出宫,藏在宁国府,这种事情不符合生活的逻辑,挺可笑的。

秦可卿会知道皇室秘闻,这说明她和皇室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牵连,同时她又不是废太子或者某个王爷所出的小格格,那她和皇室有何牵连?

答案自然与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有关。

秦可卿不是秦业的亲生女儿,从表面上来看,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一个女孩,可她的身份绝不会这么简单。

宁国府是不会娶一个身份不明的姑娘,做贾蓉的原配正妻的。

与贾蓉年龄相仿的贾珠和贾琏,他们一个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另一个娶了豪门王家的女儿。到了贾蓉这里,贾珍给他娶一个弃婴,这真是没天理了,不可能的!

不卖关子,我认为秦可卿是江南甄家的女孩。

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江南甄家,来形容甄家人。

而对其余的家族,作者并没有用过江南二字。

比如:四大家族的老家在金陵府,林黛玉、香菱、妙玉则出生在苏州等等。

作者把江南二字,独给了甄家。

而读者在秦可卿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江南这个标签: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如果秦可卿是江南甄家的女孩,她身上的所谓神秘便可自然化解。

秦可卿是怎么知道宫闱秘事的,她是如何在所有人之前知道贾元春要被封为妃的消息的?

答案是在宫中的老太妃告诉她的。

是的,不止贾氏一族在宫中有人,江南甄家的女人也是可以进宫请安的。

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儿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所以叫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 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就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唤进京的。”

作者在情节上的铺垫:老太妃病了,紧接着就是甄家人奉旨入宫请安。甄家人向谁请安不是明摆着的吗,自然是这位出场不多,却地位高贵的老太妃。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

这位老太妃葬礼的标准太豪华了,读者几乎可以由此判定,作者特别描写的这位老太妃是皇帝生母。

老太妃出身甄家,她又是皇帝生母,在秦可卿是甄家女孩的前提下,她会透露给秦可卿一些皇室秘闻,自是太正常不过了……

对于老太妃来说,秦可卿和那些皇室格格也区别不大,都是用来扶持亲生儿子登上皇位,并巩固皇权的工具。

曾经,老太妃需要给未登上皇位的皇帝巩固基本盘,然后便有了秦可卿嫁进了宁国府。

可时移世易,秦可卿的身份大概率很特殊,否则甄家人不至于不认她。她母亲家有可能被老皇帝抄了家,她的母亲被甄家收留了下来,然后便与甄家的某位公子哥相识相爱,然后就有了她……

而她的身份,是不能公开的。

当新皇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宁国府养着甄家一个不敢公开相认的女孩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可当老皇帝退位成太上皇,新皇登基之后,秦可卿的身份变得异常敏感。新皇登基,有太多的皇子敢觊觎他的位置,想要趁他立足未稳时,抓住他的小尾巴,把他从皇位上拉下去!

毕竟真正的皇权,还掌握在太上皇手上,只要太上皇愿意,废掉新皇也是有可能的。

而老太妃和新皇,必然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这时,秦可卿的身份便变得异常尴尬。

老太妃要是留着秦可卿,就等于给儿子身边留着一个不定时炸弹,这个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被引爆,让太上皇和皇帝父子离心。

毕竟在太上皇的角度来看:老太妃的家族收留被他抄家的罪臣之女想要干什么?

尽管甄家人,可能只是出于亲情留下这个所谓的罪臣之女的,可太上皇不会这么看,那些想把新皇位上拉下来的皇子更不会这么看。

这件事,能做的文章太多了……

这个时候秦可卿便不能留了,只要她死了,能在太上皇面前指证新皇母家的证据链就断了。

到了这个时候,秦可卿没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秦可卿死了,众人疑心: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件事牵扯到真正的宫斗,没人再敢多嘴。

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不过就是个幌子。

当时的秦可卿已经病得油尽灯枯,她住的地方离天香楼远着呢,要是没有人架着她,抬着她,她凭自己的力量,早就走不了那么远的路了……

秦可卿就这么死了,带着所有的秘密,扛下了所有的脏水。她的死,换来了贾府这些谋杀他的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甚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