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吊牌躺赚数10亿,除了飞利浦,这5大品牌也是贴牌企业

发布时间:2025-10-02 11:48  浏览量:1

文 | 普朗鸣

编辑 | 普朗鸣

大多数人都觉得大品牌等于好质量,可最近几年,不少我们熟知的品牌却在塌房,不是把商标租给小厂卖吊牌,就是产品抽检不合格。

就说飞利浦,曾经的家电巨头,如今靠商标授权一年能赚约31.8亿元人民币,可质量却接连翻车,还有浪莎、花花公子这些服装品牌,贴牌后连老顾客都吐槽不如以前耐穿。

更让人揪心的是西凤酒、杜康酒,喝进肚子里的东西也敢贴牌,万一出问题可不是小事。

为啥这些大品牌放着好好的口碑不维护,非要走卖吊牌的路,我们常买的这些品牌里,还有多少是真名牌?

首先得说清楚,贴牌本质是商标授权生产模式,本身不违法,其逻辑为,品牌方将商标、logo使用权授权给代工厂,收取许可费,代工厂负责生产并贴标销售。

对品牌方而言,这是轻资产盈利模式,无需投入厂房与生产管理,仅凭品牌积淀即可创收;对代工厂而言,大品牌背书能显著降低市场推广成本,提升产品溢价空间。

但问题核心在于质量管控缺失,多数品牌方仅关注许可费收益,对代工厂生产标准、原材料选用等环节放任不管,代工厂则为压缩成本普遍存在偷工减料行为。

以飞利浦为例,2004年就将彩电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后续逐步扩大授权范围至空调、小家电等品类。

据2025年7月行业报道,其2024年家电板块商标授权费达4.19亿欧元,而同期研发投入却大幅缩减,品控基本依赖代工厂自律。

代价是2024年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中,飞利浦电水壶、电饭煲等产品多次因加热效率不达标,材质安全隐患上黑榜。

荣事达也是典型案例,这个靠洗衣机打响名气的品牌,如今产品覆盖冰箱、空调到养生壶、按摩椅等数十个品类,但多数为授权生产。

2024年4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查显示,标称合肥荣事达智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敲打式披肩按摩器,存在严重触电风险,该批次产品被依法查处。

需特别说明的是,合肥荣事达智家科技有限公司实为荣事达集团体系内企业,但其授权生产的部分产品仍出现质量问题,反映出品牌对全品类品控的疏漏。

这些品牌之所以敢这么干,本质是利用品牌效应,消费者认的是牌子,而非生产源头,可对我们来说,花高价买的却是劣质贴牌品,无疑是交智商税。

而飞利浦的授权扩张堪称无边界,从初期的彩电、空调等非核心业务,逐步蔓延至剃须刀、吸尘器等拳头产品。

作为仍跻身中国市场前列的外资家电品牌,其品控问题更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装行业因生产门槛低,成为贴牌重灾区,浪莎曾以耐勾丝、高弹性占据丝袜市场半壁江山,可贴牌后品质明显下滑。

花花公子的品牌价值则因过度授权被稀释,这个曾主打高端男装的品牌,夹克、衬衫原价动辄上千元,如今市面上却充斥着几十元的T恤、百元内的皮带。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曾以凤香型工艺享誉业界,却因贴牌模式陷入信任危机。

西凤酒将商标授权给数十家中小酒厂,导致市场上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质量却参差不齐。

尽管西凤酒有所整改,但负面影响已难以挽回,消费者抱怨味道没以前醇厚,高端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挤压。

杜康酒也存在类似问题,2023年河南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中,一家工厂生产的贴牌酒因酒精度不足被判不合格,违背产品标注标准。

贴牌模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如同苹果委托富士康生产iPhone。

其通过制定200余项原材料标准、派驻专职品控团队驻厂监督等方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绝对把控,这才是贴牌模式的正确逻辑。

但反观飞利浦、西凤酒等品牌,将商标异化为摇钱树,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换取短期收益,本质是透支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

尽管具体市占率与销量降幅数据有待权威机构进一步核实,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对这类品牌的信任度已明显下降,这正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毕竟,我们支付的对价应匹配产品品质,而非仅仅为吊牌买单,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信任,而信任建立在每一件产品的品质之上。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理性甄别,那些只靠卖吊牌生存的品牌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期待未来我们选购商品时,无需再为是否贴牌焦虑,只需专注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这才是市场应有的模样。

信源:荣事达等2批次按摩器具不合格,这类产品应如何选购?——新京报

抽检不合格屡被通报,飞利浦不再是“高档进口”?——新浪财经

被贴牌生意反噬,西凤酒遭舆论“围攻”,司马南:放开西凤,冲我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