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纳海姆:花花公子、将军也是芬兰最后的英雄,曾两度来到中国

发布时间:2025-10-08 06:35  浏览量:1

1951年的赫尔辛基,气温在零下徘徊。市中心道路像是提前清空,街上那些挤着黑呢大衣的市民,一波一波沿广场涌过去。警官没太多表情,参议院广场这天只摆着黑色车队。大家目光都盯着——那副灵柩,盖着国旗的棺椁,说是曼纳海姆,但没人敢喊出全名。这一切让整个首都有些不真实,好像都在等一个谜底揭晓!

本来以为能见到什么政要下车,新闻摄影师站成一排等镜头,可最后打开车子的,是那副灵柩。芬兰国父回来时,没鲜花没欢迎,只有飘雪和细碎的人声。曼纳海姆已经死在瑞士,临终前一个月都在洛桑医院病床上,无人相伴。他大半生奔走,各种场合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流亡、归国、再流亡。走得低调,比谁都要安静。老头子这一生,争得最多反倒是一份安宁吧?

芬兰历史里问曼纳海姆是谁,有人会说将军,有人认为是总统。权力、战场、流亡、骑兵、外交,都写在他的履历。其实他的姓氏就像河流一样传播得很远——德意志来的祖上,早在17世纪后期就迁到阿斯凯宁。芬兰还是俄罗斯帝国的大公国时,他们已经在庄园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了。家族的故事,一部分是外来的,“本地人”身份其实后来才慢慢形成。大家交谈起来,多少有点说不清的身份认同。

曼纳海姆小时候并不好过。父亲成天写诗,嗜酒如命,还做点小生意,情绪变化快到没谁能跟上。有些事没人跟孩子说,比如父亲某天突然卷款跑去法国,几乎是把全家甩在老宅里。母亲忧郁成疾,几年之后也死了。亲戚帮忙,家里没断炊,他算是靠着家底才去上学。这些经历使得他性格里带着一种静默坚持。大多数芬兰贵族子弟都选军校为起点,他也不例外——只是最初就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

读了哈米纳士官学校,和校长闹矛盾,被按规章开除。曼纳海姆转身去了尼古拉骑兵学校,这一跳让他成了专门玩马的人,跟别人的成长轨迹看起来格格不入。1889年,他带着骑兵少尉军衔毕业。分到波兰,随后又被调回圣彼得堡,进入了那种看似光鲜实则筛选极严的骑兵卫队环境。

他和后来成为沙皇的尼古拉二世年纪相似,脾气合拍,活脱成了贵族军官圈里有名的“话事人”。宫廷的马匹采购他都参与。德国送来的好马,经常是他亲自挑的。那次在德国摔伤后,沙皇还特意为他办欢迎宴。细节抓住了法国、德国、俄罗斯三地的文化交织。有时他收拢马队,一等就是整整一天,只为了等一个有资历的教练,场面有点像等主考官进场。

日俄大战最初,俄军在东北溃败。曼纳海姆被派往前线,主动报名去最危险的黑沟台。除了单枪匹马冲锋,带着连队钻进敌阵,用的是一套极端的近战战术。侦查任务时,他带着半个连直接冲进了日军大本营。有指挥官看傻了眼,也有人单纯愣住。最后俄军在奉天败退,他本人还没来得及调养,便赶紧回到战场,连中耳炎发作都不影响他继续打仗。有人说俄军输给了日本是丢人的事,但曼纳海姆反倒因战功被提拔为上校。这种选择难题,他显然经历过许多!

后来一进医院,伤还没好利索,就得到一个新命令——去中国踩点做间谍。那会儿清王朝已经土崩瓦解,俄国对边疆土地有野心,但具体情报掌握很少。曼纳海姆算是最合适的人选,既不是俄罗斯本地人,也不是中国关注的对象。这次任务,他直接找学界专家学习怎么做调查;马可波罗、斯文•赫定,前人探险日记他都看过,甚至还问芬兰民族学会如何整理考察结果。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种间谍和探险家身份,天然矛盾,但在曼纳海姆身上就像是顺理成章的混合。

进了新疆喀什,他很快学会了用科学家身份混淆真相。当地官员愿意给他办护照,还按音译给他起了中文名“马达汉”。一行人挺进甘肃、河南,再到内蒙,考察了长达一万四千公里。清朝地方官员对他极其热情,资料、地理、军事全向他开放。很难说中国官员是不是真的把科学考察当成外交工具来用?但结果是,曼纳海姆看到了一切,写信告诉俄国中国无力抵挡外敌,加剧了列强觊觎。

他认为新疆未来能为俄国提供极好的战略据点。这段侦查之旅,最后带着上千样品、1500张照片回国。沙皇本来只想听20分钟汇报,结果讲了一小时。关于中国未来,他大胆预测,几十年后会有新的伟业。只不过尼古拉二世连准备侵华的机会都没等来,帝国自己先塌了。他调查的资料,反而成为后世地质、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马达汉考察图集”被中国学者反复研究,连西北军事变化都能在他日记里找材料。听起来讽刺吧?

历史记得的曼纳海姆,是一位极其复杂的人。他既是功臣,也是叛将——这不是新鲜事。回到圣彼得堡当了侍卫长、骑兵团长。一次战争失利之后,他发现军队士气跌到谷底,只剩自己的队伍还在坚持。后来二月革命爆发,他亲眼见沙皇被推翻。军官荣耀一夜失落,新的政权不待见他,他回到前线,却发现部队已经不再属于他。辞职离开,这一段接着又是逃亡和躲藏。

有朋友愿意帮忙弄出境许可,最后只拿到一张入境许可,无奈间硬着头皮上车站碰运气。两名工作人员听得出他的瑞典口音,热情问候,直接放行。曼纳海姆是真的侥幸,逃出生天。可是,这段人生逻辑看起来未必合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运气当作能力。

芬兰独立那年,国内红白两派打得昏天黑地,他回国领白军,打了五个月统一全国。这事儿说出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次次流血清算。德国人还想送来亲王做国王,芬兰政府接受了。结果德国投降,王储也走了。可轮到总统竞选,他又输掉了,韬光养晦。到了30年代,政局动荡,他再次被召回强化国防。芬兰防线在他督建下变成了“曼纳海姆防线”,这套防御工事后来成为世界经典研究对象。许多人质疑工程规模,他一意孤行,用最严密的心思亲自管项目。

战争起,苏军入侵。芬兰兵力不及苏联零头,装备落后得可怕。可曼纳海姆的防线让苏军碰壁,从冬季作战到弹尽粮绝,芬兰人用少数兵力死守下来。苏军损失巨大只能靠补充兵力强攻,最后谈判失去领土但保住国家。希特勒注意到曼纳海姆,甚至亲自传真祝贺。可芬兰只答应收复失地,拒绝进一步参战,表现得极克制。苏联还是把芬兰划入轴心国,残酷轰炸。那场希特勒拜寿戏剧性事件——两人见面时谁也不热络,曼纳海姆一句话不多,抽烟挑衅。

希特勒平日不让人抽烟,这一次居然忍了下来。曼纳海姆明白德军已无胜算。这种细节,军事博主常常不会提,但就是真实人生。其实他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从未完全明确。外交场合上多有回避,可芬兰选择与德国合作,因自身安全考虑,其实也没什么糊涂的地方。

德军撤退后,他做了总统。对苏联,他选择妥协,把本土的德军清理干净。之后健康每况愈下,手术、调养不停歇。斯大林对他极忌惮,每次提到都像评价对手。他退休后远走瑞士,主动自我流放,试图让芬兰免受苏联干涉。斯大林坦言“你们芬兰人欠他太多”,多少包涵着一种复杂的敬意。

曼纳海姆最后的归宿是异国医院。他非完美将军,既是英雄,又是参与者、妥协者。流亡和定居,外交和军事,都被他的选择搅混了。他的生命轨迹,折射的是欧洲转型期的无数矛盾。即便如此,很多芬兰人还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就算自己也不太清楚爱或厌,国家的归属还是需要某些特殊角色来承托。

有时觉得,曼纳海姆的故事像一场无法预设结局的剧本。不论是教科书之外的枝节,还是历史风暴中的个人选择,都混杂了太多不确定和偶然。芬兰的国运、欧洲的风云、个人的命运在他身上一次次交汇,谁又敢说清哪一条是真正主线?

那些家国边界,失败与辉煌,流亡与归属,其实也没什么统一思路。历史写到这里,留下的总是一种开放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