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要熬的,尤其是“渣男”

发布时间:2025-10-27 23:34  浏览量:5

道光十九年的一天夜里,五城兵马司的巡卒在八大胡同某个娼家堵住了几个读书人模样的人。

其中有个浓眉大眼、气宇不凡的年轻人,被带到了兵马司问讯。由于他拒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承认自己有功名,很是吃了些苦头(清制,即使拥有最低等的秀才功名也不能随便打屁股)。

这个年轻人叫胡林翼,拥有在当时几乎是天花板级别的功名————翰林院编修,就是俗称的“翰林”。


清代的翰林院是滋养名望的地方,翰林们虽说是穷一些,但都是清贵之士。这事要是传出去,不仅声名扫地,还会受到严厉的处分(好像是杖六十)。

当时和胡翰林一起去㴋洒的,还有个叫周寿昌的秀才。周秀才比较机灵,看事不好,赶紧跑进厨房,换上衣服冒充厨子,逃过一劫。

胡林翼从兵马司里放出来后,立马与周寿昌绝交。

俗话说“同行不失伴”,关键时刻掉链子,只顾自己,太不够朋友。

周寿昌原籍是湖南善化,据说胡林翼后来治军作战,从不用湖南善化人。曾国藩还为此调解过,结果不得而知。

在中兴三大名臣曾、左、胡中,胡林翼的家境最好,他爹是嘉庆廿四年的探花,老丈人是做过两江总督的一代名臣陶澎。

在搏取功名的路上也顺风顺水,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散馆考试还取得了一等第八名的好成绩,授翰林院编修。

而在这一年,曾国藩才刚中进士,左宗棠则是第二次考进士不中,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顺境,滋生豪情,也助长放浪。

岳丈陶澎任两江总督后,胡林翼护送岳母前去南京的督署,顺便在岳父家做客一段时间。


据传胡林翼在六朝金粉、纸醉金迷的南京,迷失了自我。

频繁出没于秦淮河、钓鱼巷这些地方,流连忘返,真可谓“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陶澎身边就有人善意地提醒他:您这位宝贝女婿……有点过分了昂。

这位制台大人听说后,淡定地捋了捋胡子说道:“我这个女婿啊,以后是要做大事地,安邦定国的材料,以后的成就,高出我十倍都不止。现在不好好放松下,以后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啦!”

此事真伪已不可考,但胡林翼年轻时放浪形骸的花花公子作派,应是确定无疑的。

胡林翼二十八岁那年,得了两次考差(这绝对是“红”得发紫的节奏,当时多少穷翰林熬多少年都得不着一次考差,曾做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当时就是翰林院“八黑”之一,“黑”得发亮那种),一次为会试同考官,一次是江南乡试副考官。

江南乡试当年的主考官是文庆,他因违规带人入闱阅卷而被弹劾,从侍郎降为员外郎。

胡林翼也跟着倒霉,从一年能得两次考差的“红翰林”降为内阁中书。

没多久,父亲又去世了,胡林翼丁父忧开缺回籍守制。

人这一辈子,早晚要吃些苦头的,早吃比晚吃要好。

胡林翼不像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丁忧期间的心迹和行迹,我们知道的不多。

但不难想象,当他形销骨立、枯坐墓前时,应该与他自己、与已去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交流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从此,山川毓秀、灵气所钟的湖南,少了一个疏狂不羁的纨绔阔少,多了一位沉稳练达、才略卓越的中兴名臣

胡林翼丁忧期满后,面对的是一个颇为灰暗的仕途前景。

内阁中书是从七品,他现在去吏部报到候缺,只能补这个从七品的原官。

而京官只有到了四品京堂的位置,才算突破上升的“瓶颈”,以后的官路,走起来才顺畅。

从七品到四品,这条路太漫长,也太曲折。

使得胡林翼一度心灰意冷,不愿复出。

这时他任江南张试副考官时取的一位门生,在进京会试期间,联络了一些同年,一致认为受两位座师(文庆与胡林翼)的知遇之恩,如今两位老师都遇到困难(被降了职)。

文老师还好说,人家是旗籍,升转起来比较快。胡老师比较麻烦,就怕他“一蹶不振”。

胡老师才略过人,如果做外官,容易有所建树,比在京里混有前途。

于是胡林翼的门生加上师友故交,大家奏了一万五千两银子,为他捐了个知府。

这就是胡林翼“捐纳出身”的来历,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

捐纳一直被视为异途,一向为正途出身的所鄙视,况且胡林翼本是正得不能再正的正途出身,曾为玉堂清贵之员,如今却不得不从异途上寻找出路,那份难堪,外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胡林翼的知府是在陕西赈灾案内捐的,照例可以自行选择去的省份,胡林翼出人意料地选了地瘠民贫的贵州。

或许是他经历诸多挫折,想借贵州这种又穷又难于管理的地方,磨砺自己的志节。

胡林翼是道光十七年去的贵州,先是署理知府,后改为实缺,又升为贵东道,声誉蒸蒸日上。

尤其是在剿匪方面,成绩非常突出,连远在北京的皇帝也注意到他。

咸丰三年,湖广总督吴文镕指名奏调胡林翼带兵前往湖北征讨太平军得到允准,从此,胡林翼的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胡林翼不仅才略过人,尤为难得的是,他胸怀宽广,心无芥蒂,不惜“屈己以伸人”,有才气而没有傲气。

曾国藩曾向朝廷奏荐沈葆桢,沈磨磨叽叽地不肯前来,曾国藩心里有气,胡林翼写信劝解道:“如今天下烂成这个样子,就靠我们这三两个人支撑,我们除了低声下气地求人才来帮助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曾国藩的涵养大家是知道的,这是个能劝曾国藩“消消气”的人,再联想到以前那个鲜衣怒马、浪荡不羁的青年。

你仔细品。

名将鲍超告假回籍三个月,因战事紧急,曾国藩和胡林翼都督促他尽快返回。鲍超向曾国藩请求拨两千两银子寄回去家用,被曾国藩训了一顿,说他“未立一功而自谋家室”。

胡林翼听说后,自掏腰包给鲍超寄了三千两,令鲍超感激涕零。

苏州、常州被太平军攻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弃诚逃跑被撤职查办,两江总督人选最初考虑的是胡林翼,肃顺则认为胡林翼在湖北搞得不错(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相处融洽,虽位仅巡抚,但基本上他说了算,他把功劳都让给官文,官文只管签字),不便轻易挪动,于是才改派曾国藩督两江。

胡林翼积劳成疾,享年止有五十岁,最高也只做到了巡抚。

如不是英年早逝,他的功业,应不在曾国藩之下。

曾国藩对胡林翼推崇备至,说他“有权术而不屑用,有才智而不自用,皆大过人处。”


曾、胡、左三人比较,胡与曾在伯仲之间(曾胜在识量,胡胜在才量),而高出左宗棠之上。

胡林翼少年得意,科场顺遂,经历一番挫折蹭蹬后,幡然悔悟,正应了那句“自古雄才多磨难”,而他经由“纨绔子弟”而成为“伟男”的过程,何尝又不是一个男人从青涩、无知而至有担当有作为的成长历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