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水浒传里被误解千年的悲情女性?

发布时间:2025-07-05 00:17  浏览量:1

这篇文章就是闲聊,聊啥呢?我想了想,就扒一扒潘金莲:水浒里被骂了八百年的女人,真就活该遭这罪?

咱今儿个不聊西门庆那档子破事儿,先掰扯掰扯潘金莲的前半生。您要光看电视剧,准觉得这女人天生就浪,瞅不上武大郎活该作死。可翻开原著第四十四回往前看,才知道这姑娘打小就没过上一天顺气日子。

书里说她是清河县人氏,家里穷得叮当响,十来岁就被爹妈卖给张大户家当使女。那时候她才多大?搁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就被卖来卖去,您说惨不惨?偏偏这张大户是个老色鬼,瞅着潘金莲长得俊俏(书里写她"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就想占她便宜。潘金莲不愿意,跑去跟主家婆告状,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张大户恼羞成怒,偏要恶心她,转头就把她嫁给了武大郎。书里写得明白:"这武大郎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您琢磨琢磨,一个年轻姑娘,被老爷欺负,又被夫人记恨,最后硬塞给一个"三寸丁谷树皮",换作现在的姑娘,谁愿意守着这样的日子?

可那是宋朝啊,丫头片子跟牲口似的,哪有自己做主的份儿?武大郎呢,知道自己捡了个大便宜,美得不行,天天挑着炊饼担子出门,逢人就夸自己娶了个好媳妇。可他压根不懂潘金莲心里的憋屈——天天对着个身高不足五尺、长得跟冬瓜似的男人,换谁不闹心?

那时候清河县的浮浪子弟老来骚扰潘金莲,武大郎管不住,只能带着她躲到阳谷县。您说这叫啥日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这鸡狗也得是个能搭话的主儿啊。武大郎除了会做炊饼,跟潘金莲压根没共同语言,白天出去卖饼,晚上倒头就睡,把媳妇当摆设。原著里有首诗说得好:"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不是说她天生就想偷人,实在是这日子过得太憋屈了。

要说潘金莲跟西门庆勾搭上,王婆那老虔婆绝对是罪魁祸首。咱先看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别一上来就骂潘金莲浪荡。

话说武松打虎成了英雄,在阳谷县当了都头,认回哥哥武大郎。潘金莲一看武松长得高大英俊,又是个当官的,心里那点念想就活泛了。她试着勾搭武松,又是倒酒又是嘘寒问暖,结果被武松一顿臭骂,说她"不知羞耻"。这事儿对潘金莲打击多大?亲小叔子这么不给面子,等于把她最后一点尊严踩在脚底下。

武松出差走后,潘金莲在家闷得慌,有天撑窗户杆没拿稳,掉下去砸着了路过的西门庆。这西门庆是干啥的?清河县的地头蛇,开着绸缎庄,专好勾搭女人。他抬头一看潘金莲长得漂亮,魂都没了,赶紧去找王婆合计。

王婆是什么人?开茶馆的老油条,满肚子坏水。她给西门庆出了"十件挨光计",一步步设计潘金莲。先是让西门庆天天来茶馆,假装买茶,然后找借口让潘金莲来做针线活。您想啊,潘金莲一个在家没啥事做的女人,突然有个老太太喊她去唠嗑做活,她能不乐意?一来二去,就跟西门庆碰上了。

关键在于王婆怎么撮合的。原著里写:"那婆子道:'难得西门大官人错爱,老身就替你说合。'那妇人(潘金莲)红了脸,不做声。"您看,潘金莲一开始是害羞不说话,没直接答应。王婆又说:"大官人你先出去买些酒食来,老身和娘子在这里等你。"这等于半推半就地把两人凑一块了。

等西门庆买了酒食回来,三人吃酒,王婆找个由头溜了,屋里就剩他俩。西门庆开始动手动脚,潘金莲啥反应?书里写:"那妇人便把西门庆搂定,两个就在王婆房里,成了好事。"您说这是潘金莲主动勾搭,还是被王婆设计、被西门庆引诱?一个久居深闺、内心寂寞的女人,遇到个会哄人的有钱男人,加上老虔婆在旁边煽风点火,一时糊涂犯了错,是不是也有点可怜?

当然,咱不是说她没错,错就错在不该害武大郎。但咱得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不能光骂她"淫妇",忘了她也是被环境逼的。

这事儿是潘金莲洗不清的罪,可咱也得看看她当时是啥处境。武大郎发现她跟西门庆的事后,被西门庆踢伤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他跟潘金莲说:"你做的好事!等我兄弟武松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们!"

这话可把潘金莲吓坏了。她知道武松的脾气,要是回来知道了,肯定饶不了她和西门庆。这时候王婆又来撺掇:"大娘子,你可别心软,现在武大郎病着,要是等武松回来,你俩都得死。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给他灌点毒药,结果了他,以后就跟西门大官人过快活日子。"

您琢磨琢磨,一个女人家,被情人和老虔婆这么一吓唬,又想到武松回来后的下场,是不是慌了神?潘金莲当时可能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赶紧把麻烦解决了。原著里写她"一不做,二不休,却去房里取过药来,抖在盏子里",然后端给武大郎喝。

喝药的时候,武大郎还问:"这药怎么这么苦?"潘金莲骗他说:"越苦越有效。"等武大郎发现不对劲,已经晚了。书里写他"七窍流血,身体僵直",潘金莲一看吓死了,赶紧找西门庆和王婆商量。

这事儿她做得确实狠,可背后有没有西门庆和王婆的怂恿?要是没有这俩人撺掇,她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敢下这种毒手吗?而且杀了武大郎之后,她也没过上好日子——西门庆把她娶回家,当妾室对待,家里还有正房夫人吴月娘管着,日子过得也不舒心。

后来武松回来,杀了西门庆,又把潘金莲拖到武大郎灵前,原著里写:"武松左手揪住潘金莲,右手掣出尖刀,看着何九叔、郓哥道:'小子粗疏,还请诸位高邻作证。'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

这段描写看得人脊背发凉。武松报仇是血性,但潘金莲死得也够惨的。您说她临死前有没有后悔过?估计是有的。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现在好多人提起潘金莲,还是一口一个"淫妇",可咱要是把她的经历摊开来看,是不是有点冤?

首先,她的出身就没得选。生在穷人家,被卖给大户人家当丫鬟,这不是她的错。被老爷骚扰,向主家婆告状反被报复,嫁给武大郎,这也不是她自愿的。搁现在,这叫"职场性骚扰"加"包办婚姻",放谁身上都得憋屈。

其次,她的婚姻太不幸。武大郎人是老实,但跟她根本不般配。书里写武大郎"身材短矮,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而潘金莲"年轻貌美,水性杨花"(这词儿有点过,但当时她确实不安分)。现在都说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不光是钱,还有三观、相貌、脾气,武大郎跟潘金莲哪样都不搭,这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再者,她遇到的人太坏。西门庆是个花花公子,玩够了就想甩;王婆为了赚西门庆的钱,把她当棋子;武松呢,虽然是英雄,但对嫂子的态度也太强硬,直接断了她可能的念想(当然,武松做得也没错,只是从潘金莲角度看,太伤人了)。

不过,咱也不能光替她叫屈,她的错也很明显:不该背叛武大郎,更不该下毒杀人。这是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事儿,没得洗。但咱评价一个人,得看她所处的环境。在宋朝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没啥地位,潘金莲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造成的悲剧。

原著里有首诗说得好:"金莲水性本淫邪,酒色迷心乱似麻。只为支吾奸夫意,反将鸩毒毙亲夫。"这里面既有批评,也有点惋惜。要是潘金莲能生在现在,有自己的工作,能自由恋爱,说不定就是个普通的漂亮姑娘,哪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其实《水浒传》里写潘金莲,主要是为了突出武松的血性,给英雄复仇铺路。施耐庵老爷子写她,重点在"淫"和"恶",但没怎么写她的无奈和痛苦。后来的戏曲、小说、电视剧,又把她的"坏"无限放大,慢慢就成了"荡妇"的代名词。

可您要是仔细琢磨,潘金莲也挺可怜的。一辈子没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先是被男人欺负,然后被嫁给不喜欢的人,遇到个喜欢的(虽然是渣男),又走上了歪路,最后还被亲小叔子开膛破肚。这一辈子,跟过山车似的,没几天安稳日子。

现在有些影视剧开始给潘金莲"翻案",说她是追求自由恋爱的牺牲品,这有点过了,毕竟她害死了武大郎是事实。但咱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算是小说里的),得全面点,不能非黑即白。她有错,但也有苦衷;有可恨之处,也有可怜之处。

就像咱老家有句老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大度。"潘金莲吃过的苦,咱没经历过,要是光盯着她的错处骂,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再说了,《水浒传》里那么多杀人放火的好汉,比如李逵砍小衙内,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无辜的丫鬟,都能被称为英雄,为啥潘金莲就得被钉在耻辱柱上八百年?

说到底,还是社会对女人太苛刻了。男人犯错叫"英雄气短",女人犯错就叫"万劫不复"。潘金莲的悲剧,不光是她个人的,也是整个封建时代女性的缩影。

写了这么多,不是想给潘金莲洗白,而是想让大伙知道,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女人,只有被命运逼到墙角的可怜人。

您看她年轻时,也是个想好好过日子的姑娘,不然也不会拒绝张大户的骚扰。可命运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把她推进了一个又一个火坑。她反抗过(告张大户),也挣扎过(勾搭武松),最后还是没能逃出悲剧的结局。

现在再看《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咱除了骂她几句,是不是也该叹口气?叹她生不逢时,叹她遇人不淑,叹她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最后用一首现代人写的诗结尾吧,虽然不是原著里的,但挺贴合潘金莲的心境:

"青楼上,谁的眼泪在飞?

不是矫情,是真的痛。

三寸丁谷树皮的屋檐下,

关不住三月桃花的心事。

竹竿掉落的瞬间,

砸开的不是风流债,

是一个女人被命运锁住的春天。

错了吗?或许吧。

可这世道,

给过她多少对的选择?"

得嘞,今儿个就唠到这儿。您要是觉得有道理,就点个赞;要是觉得我在瞎掰,也欢迎留言掰扯掰扯。反正这水浒里的事儿,越琢磨越有滋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