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三婚娶了台湾“第一名媛”,其父身份背景引发关注!
发布时间:2025-07-08 19:35 浏览量:1
蒋介石有两个儿子六个孙子,
孙女却只有一个,是蒋经国所生,
叫蒋孝章。
作为台湾省权力和财富的顶端,
蒋孝章这位台湾第一名媛,
在万千宠爱中成长,
长大后偏偏爱上一个花花公子,
此人年纪比她大14岁就算了,
还离过两次婚,
听说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蒋经国得知后,先是愤怒不已,
后为劝女儿回头痛哭流涕,
但终究还是没能拦住,
掌上明珠嫁给了这个三婚男人。
这个男人叫俞扬和,
他凭什么能娶到蒋介石的孙女?
查看他的家族背景,
足令人大吃一惊,
他的父亲,叫俞大维,
一生身居高位,
立下汗马功劳被日本多次暗害,
为祖国统一拼尽全力,
却被尘封50年……
俞大维,
生于显赫,盛于民国,
一代名臣曾国藩,
是他的曾外祖父;
知名戏剧学家俞大纲,
是他的兄长;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
是他的表哥;
鲁迅的老师俞明震,
是他的伯父;
教育大家傅斯年,
是他的妹夫;
新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俞启威,
是他的堂侄。
这个庞大的家族,
近代出了一位交通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
出了一位正部级、一位正国级。
而俞大维,
正是这个家族中,
声名最为显赫的男人。
他19岁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学,
1918年入读哈佛大学,
12门课全是A,
3年拿到哲学博士学位,
这在哈佛历史上,前无古人。
他还获得希尔顿旅行奖学金,
日子太逍遥了,
德国逛一下,
顺手拿了柏林大学的,
数理逻辑学博士学位;
再逛一圈,
随手在爱因斯坦主编的,
德国数学杂志《数学现况》上,
投了一篇文章,
成为在这本著名刊物上,
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
那时候,
有两个人最爱和他凑一块,
一个是他的表哥陈寅恪,
最喜欢俞大维请客吃饭;
一个是他的好朋友傅斯年,
研究文史的牛人,
俞大维经常念叨,
这个傅胖子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既然自己和傅斯年,
在学问上老是打平,
俞大维就找个人“治”他,
把自己的妹妹俞大綵介绍给他,
结婚后,傅斯年的“惧内”,
在圈里出名了。
但傅胖子甘之如饴,
他说自己肥胖,
要不是老婆管得严,
不给他多吃肥肉,
只怕早活不长久。
1930年的时候,
主攻文史的俞大维转了人生方向,
进行兵器战略研究及弹道学。
当他拿到第二个博士学位,
还是理科的,所有人无不惊叹:
原来俞大维,
不仅是一个天才,
更是一个文理通才!
顶着爱因斯坦学生的光环,
手握两个顶尖学府的博士学位,
德国和美国都想留住这样的人才。
可他都不给他们机会,
麻溜地就回国了。
1932年,俞大维一回来,
就担任国民政府参谋部主任秘书。
短短一年,升任兵工署署长,
在14年的时间里,
负责兵器工业的生产建设。
这个职位可了不得,
相当于全国兵工系统的最高长官。
这还不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务,
此后历任中央军校炮科总教官、
军政部次长、军调部政府代表、
交通部长、
台湾省防务部门部长。
年纪轻轻,大权在握,
履任高职,声名显赫。
但这些,
其实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俞大维值得被中国人记住的,
并非他是煊赫一时的权臣,
而是他在兵工研究方面,
为民族和国家,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旁人可能都觉得,
兵工署署长,权力大,有威名,
一定是个“肥差”。
可事实上,
俞大维上任时面对的,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烂摊子。
军阀混战不休,日寇咄咄逼人,
那时的中国家底薄,
军工事业水平非常低。
俞大维深感中日之间,
大战一触即发,
若不早做准备,只恐不堪设想!
他紧急从德国瑞典等国,
采购一批新式武器,
又引进弹药、枪炮革新科技,
大力整顿兵工厂摒除陋习。
他创立发展了多个研究所:
理化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
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学研究所、
航空兵器研究所等。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八年里,
俞大维主持的兵工厂,
为抵抗日寇提供轻兵器和弹药,
没有一次出现短缺。
更重要的是,
俞大维在重庆开了一种风气,
他不拘一格揽收人才,
不问贫富不论出身,
只要有真才实学者,
便能入兵工厂一展才学抱负。
当年留学欧美,日本的理工学者 ,
国内各大学出身之理工科人才,
皆以参加国防科技研发及武器,
弹药生产工作为报国之志,
并引以为荣!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
从俞大维的兵工厂里,
走出许多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在抗战时期声名不显,
但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成为了建设祖国的中流砥柱!
例如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
孙家栋,黄纬禄,
还有战略导弹和火箭专家徐兰如、
沈正功、谢光选等人,
都是在俞大维主导的兵工厂、
研究所里,练就出满身的本领。
1999年,
我国公开表彰23位两弹元勋,
钱学森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过去,有三位先贤前辈,
是我们要永远感恩和怀念的。
这三位先贤,
第一位被提到的就是俞大维。
因为在新中国导弹领域中,
钱学森是理论及精神上领导者,
而在硬体设计、工艺、
实际生产制造方面,
都是任新民及谢光选等,
这一批出身兵工厂的人,
所做出的集体成就。
而俞大维,
作为我国近代国防领域,
第一位大力开拓者,
是他的远大眼光,
不拘一格育人才,
浇筑出了中国未来的基石!
前人种果,福泽后世,
因此,世人也盛誉俞大维为:
中国兵工之父。
他因功绩被记住,
和功绩一样被称道的,
还有他的品行。
国外军火交易有个不成文规定,
凡购买军火的主事人,
都有5%的回扣可以拿。
中国从清末李鸿章开始,
也都在收受回扣。
可到了俞大维这里,
他一分回扣不要,
全都换成了山炮运回国,
有人问起,
也只是平静地说一句“多一门炮,
就多消灭几个日本鬼子。”
那时节,国民政府腐败烂透,
多少人暗箱操作中饱私囊,
国外已经见惯不怪。
可俞大维身居高位,
却能如此两袖清风,
国外感叹:
未曾想国民政府,
还能有如此廉洁之人,
着实令人感到不可置信。
有人敬他,自有人恨他,
因为俞大维领导科技人员,
多次改良国产山炮、迫击炮,
对日寇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
日本军方恨毒了他,
将他列入间谍暗杀名单。
他们收买稽查人员,
在他的汽车刹车上动手脚,
当时他在狼山一带视察,
全是陡峭山路,路边就是悬崖,
刹车失灵则车毁人亡,
幸好出行前仔细检查,
才幸免于难。
几个月后,俞大维再次遇险,
他去靶场测试德国火炮,
日谍买通江匪半途追杀,
要不是他身边守卫力量强大,
还带着挺机关枪,
只怕早就被枪打成筛子。
虽未曾在战场上直面日寇,
但俞大维,也是在暗害、
暗杀的枪林弹雨中,
走来的抗日英才。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省,
周恩来极力挽留俞大维,
但为一句“知遇之恩”,
他还是选择远离了故土。
说来是不幸,
对大陆的眷恋,
是他后半生最大的思念愁苦,
说来或许也是幸运,
他留在大陆的几位亲人,
面临着一生中的在劫难逃。
妹妹俞大絪,
这位北大受人爱戴的西语系教授,
被逼下跪,被人用皮带死命抽打,
最终悲愤自尽;
他的表哥陈寅格,
这位堪称中国国宝的学者,
被没日没夜地审问,
最终在痛苦中含泪离世……
1954年,
老蒋任命他为“防务部门部长”,
这个高位,
俞大维当的可谓是旷古绝今,
堂堂部长,
没有一处专属的居所,
一家人,
还得挤在妹夫傅斯年的宿舍里。
有人巴结他,
买了一处大宅第要送给他,
设施齐全,条件优越,
俞大维被吓得连连拒绝,
直到五年后才住进安排的寓所。
1965年,
俞大维以年迈多病为由,
五次请辞部长职务。
他一向主张一个中国,
两岸同室操戈,
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为战争只能带来灾难,
对谁都没有好处。
可让俞大维失望的是,
自己的儿女亲家蒋经国看错了人,
李登辉上台后,处处作妖,
阻碍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这让渴望统一的俞大维十分煎熬,
曾有一位记者采访他,
问他关于李登辉的事情,
他立刻激动地回答:“李登辉,
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吗?
他已死掉了。”
复旦大学,
曾有一名校长也叫李登辉,
他故意这样回答。
记者提醒他,不要搞错名字,
他更加激动了,
用右拳连连捶打记者,
颤抖着声音,一遍又一遍地说:
“李登辉死掉了,死掉了!”
1993年7月8日,俞大维逝世,
生前留下遗言:
“余无长物可以遗子孙,
惟忘身报国家训而已。
余去世后,遗体火化,
不得举行任何纪念仪式,
骨灰由长子洒于金门海面。”
子孙深知,
国家统一,回到大陆,
是俞大维晚年唯所愿尔。
后经多年努力,
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于,
大陆最大民营抗战博物馆:
四川的建川博物馆。
如今,
盛世中华,统一在望,
俞大维的期盼,
我们终将见证它的实现,
以慰老先生在天之灵!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俞大维,
品行廉洁,两袖清风,
是为腐败的国军高层中,
为数不多的有德之人;
作为中国兵工之父,
他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为中国科技做出巨大贡献,
是立功之人;
他身在台湾省,
却为促祖国统一呕心泣血20年,
就连临终都念念不忘,
字字句句皆主张一个中国,
反对台湾独立,
认为“一中一台”是不切实际的,
是为立言之人。
这样的人本该著书立传,
世代铭记。
可惜,后来的台湾当局,
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
甚至在几十年里,
不断抹掉俞大维的功绩和贡献,
他成为历史中,
一个渐渐被埋没的人。
但是,中国人不会忘了他!
大陆早为他塑起雕像,
他的抗战功绩一再被宣扬,
今天,2025年7月8日,
俞大维逝世32周年祭,
我们缅怀这位民族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