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是谁啊?很好奇,就看了《硅谷钢铁侠: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发布时间:2025-07-16 02:55 浏览量:1
说起埃隆·马斯克,你会想到什么?
世界首富?
特斯拉CEO?
想移民火星的疯狂企业家?
助力懂王上台的榜一大哥?
美利坚“护国公”、“一字并肩王”?
……
以上关键词,是网络上搜到的一些对马斯克的描述。
最近,看到马斯克要成立“美国党”的消息,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
于是,问题又来了:
这个马斯克到底是谁?
他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他的?
出于好奇,也为了解惑,我去看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万斯,是硅谷最优秀的科技作家之一,他遍访马斯克的伙伴、员工、家人、朋友300多人,与马斯克本人进行过超40个小时的深度对话,历时4年,完成了这本传记。
在书的封面还有句话——马斯克全球唯一授权采访图书,据说书中有很多马斯克创业的资料是首次披露,总之呢,这是一本马斯克本人认可、含金量很高的传记哈。
接下来,我会挑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和大家聊聊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1、永不停歇的创业家: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
首先,咱们来看下马斯克的事业版图哈:
政、商、文三界都涉及!
互联网行业、实体行业都有!
10种工作经历,10个不同的领域!
除了超级高铁项目最终夭折,其他项目基本都做到了行业头部!
不得不说一句,牛啊!
更让我震惊的是,早在1984年,年满12岁的马斯克就已经开始创业,并且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0美元(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10906元人民币)。
事情是这样的:
他10岁的时候,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接着就自己看书学习编程,并成功设计出一个名叫“炸弹”的太空游戏软件,然后以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南非一本名为“个人计算机和办公技术”的刊物。
想想看,一个12岁的孩子,自己写个程序赚了1万元,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厉害的操作,更不要说是40年前的1984年!
天不天才的先不说,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是真的很强啊!
少年马斯克
没多久,马斯克和几个兄弟朋友们开始了又一次创业——开办一家街机游戏室,这群还没有成年的男孩,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选好了场地、办好了租约,甚至开始办理审批手续,结果在签署法律文件时被迫终止了。
原因是他们未成年,需要找到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来签署法律文件,但是他们的父母都不愿意签字,没办法,他们只能放弃了。
大学毕业后,马斯克又再次开始了他马不停蹄的创业追求。
大家看这张时间表:
在最初的三个项目,Zip2、X.com、SpaceX的创立上,马斯克的时间咬得非常紧。
Zip2在1999年2月被收购,3月他就创立了新公司X.com。
X.com在2002年7月被收购,早在6月,他就已经成立了新公司SpaceX。
被收购的上一家公司和新公司之间间隔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固然有美国税法的影响,即上家公司被收购所得收益,如果能在1个月内投入新公司,在税务上会有所优惠。
但纵观他之后的创业历程,电动车、太阳能、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等,几乎都是一边经营原有企业,一边开拓新领域、创立新企业,他的事业都是多线程交叉进行的。
这需要他自己有紧跟时代、洞察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同时需要他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新领域的好奇心,还要有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寻找时机进入新领域从头开始的勇气和魄力。
作为一个在1999年就成为千万富翁,2002年成为亿万富翁的成功创业者来说,他其实完全可以躺平享受生活,但是他没有。
回顾马斯克的事业版图,从1995年到2025年,在过去的30年里,他好像不是在创业,就是在下一次创业的路上,永远冒险,永不止步!
2、2008年至暗时刻:婚姻破裂,舆论讨伐,只差几个小时就破产
2002年之后,马斯克的事业逐渐从互联网领域转入实体行业,他几乎是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将从互联网赚来的亿万身家投入新公司:
“向SpaceX投资1亿美元,向特斯拉投资7000万美元,并向太阳城投资3000万美元。”
他以独行侠的姿态,对航空航天、汽车、太阳能产业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发起革新:
SpaceX这边,通过自主研发、制造的方式,将造火箭的成本降到行业的一半不到;
特斯拉这边呢,竭力制造与当时主流“混合动力车”等不同的纯电动汽车,并试图重塑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方式:
特斯拉电动车搭载的软件系统,可以通过总公司的网络系统远程修复更新;特斯拉的销售也不再通过汽车经销商,而是通过互联网直接销售预定,或者像苹果手机一样在特斯拉专卖店里直接销售。
太阳城这边,和传统的太阳能板安装不同,马斯克的公司有一套自己编写的软件系统,可以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和位置参数,分析计算出太阳能板安装的最佳位置,方便用户高效运用太阳能。
马斯克公司的这些举措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创新的推动,对消费者很利好,对品牌传播也大有帮助,只不过,有一点不好,就是会让他们在行业里到处树敌:
SpaceX的猎鹰火箭一旦发射成功,将直接对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老牌行业巨头带来重大打击,甚至会令火箭行业的某些巨头破产;
特斯拉的生产和销售新模式,直接和传统汽车制造行业打擂台,汽车经销商那边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当中间商赚差价。
摆在马斯克前面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成功,一跃成为行业新巨头,要么失败,墙倒众人推,一夜沦为穷光蛋。
如果按照大男主爽剧剧本,那马斯克接下来肯定是一路杀出重围,大赢特赢,但很可惜,生活不是爽剧。
2007年迈进2008年,他手下的两家公司,特斯拉和SpaceX,都出现了严重危机:
首先是特斯拉这边,原本计划2007年底交货的Roadster全电动车,一直不停延期,制造中的各种故障层出不穷,比如电池散热问题、车身喷漆问题、工厂环境问题、电动机短路问题等等等等。
到了2008年1月,甚至需要从0开始,重新解决变速系统问题。
资金这边也只够花到年底,为了控制成本,马斯克亲力亲为,小到一个零件的价格都要仔细审查。
特斯拉的延期交货引发了舆论危机,媒体嘲讽特斯拉Roadster永远也出不了厂,甚至还做了一个“特斯拉死亡倒计时”的活动。
舆论都在唱衰特斯拉,风投公司这边也坐等特斯拉破产,好趁机低价收购特斯拉、重新打包回归传统汽车制造。
另一边,SpaceX的情况更糟。
“猎鹰1号”作为SpaceX制造的第一艘火箭,两次发射都失败了。
而马斯克现下的资金,可能只够再进行一两次发射,再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了。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
2008年8月2日,“猎鹰1号”第三次发射再次失败!
而且这里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猎鹰1号”火箭制造的过程中,马斯克又启动了“猎鹰5号”、“猎鹰9号”还有“龙”飞船项目。
也就是说,不仅“猎鹰1号”在烧钱,还有2艘火箭和1艘飞船也同时在烧钱,这不是一般的投入,是那种动辄就要几十亿美元投入的金钱粉碎机,马斯克从互联网赚来的亿万身家完全不够花啊。
更糟糕的是,那时候正值美国金融危机,很多人的资产一夜损失好多,各大行业受到波及,大家都在收紧消费,按马斯克这两家公司的糟糕进展,投资人是很难再为他投钱了。
这边事业已经陷入重大危机,那边马斯克的婚姻也出了问题。
他的第一任妻子贾斯汀,一位出版过小说的作家,她和马斯克从大学就在一起,婚后因严重产后抑郁、长期被视为花瓶、自我价值感丧失等问题,要跟马斯克离婚,两人就离婚财产分配打起了官司。
马斯克的钱都投到创业里去了,资产很难套现,现下他很难给出贾斯汀想要的赡养费。
一时间,马斯克遭到各种舆论围攻:
前妻贾斯汀在博客爆料两人离婚的内情,表示自己对婚后协议财产分割情况并不清楚,控诉马斯克翻脸无情;
特斯拉被裁员工爆料,马斯克拖延交付客户车辆,并挪用客户预付款;
有媒体挖出马斯克早年在Zip2、X.com两次创业过程中、被投资人赶出董事会的事,质疑他根本没有作为CEO(最高执行官)的资格和能力;
此外,还有来自行业对手、昔日宿敌的推波助澜、落井下石……
马斯克在后来的采访中,谈到了当时的心路历程:
“我简直是被手枪轮番扫射。”
“有很多人在幸灾乐祸,这在各个方面都对我十分不利。贾斯汀通过媒体来折磨我、媒体中总是出现特斯拉的负面报道,以及SpaceX第三次发射失败的报道,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伤害,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生活过不下去了,汽车做不下去了,自己正在经历离婚诉讼以及所有的这一切。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我觉得我们撑不下去。我觉得说不定一切都完了。”
在这种高压危机下,马斯克选择将这些负能量挡在公司之外,他依旧保持冷静和理性处理工作,员工和团队那边一切照常,需要提供什么,他就去想办法支持。
特斯拉这边的钱只够撑到年底,SpaceX的钱可能只够第四次发射,后退放弃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咬牙前进,背水一战!
皇天不负有心人,马斯克迎来第一个转机。
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成功,500个人,花了6年的时间,终于成功造出了这艘超高性价比的商用火箭。
随后,SpaceX得到了马来西亚政府的卫星订单,但是款项要到2009年中旬发射后才能得到。
资金的问题,依然是悬在马斯克头上的一把刀,他浏览SpaceX和特斯拉的财政状况时,发现只有一家公司有机会存活下来:
“我只能选择SpaceX或者特斯拉中的一个,或者将资金分成两半。”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我将资金分开,可能两家公司都没法活下来。如果我将资金全都给其中一家公司,它生存的概率会更高,但这也意味着另一家公司肯定要倒闭。我为此翻来覆去思考了许久。”
此时,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还在蔓延,吸纳投资人入场危险的就是自己,毕竟Zip2、X.com两次创业过程中、被投资人架空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马斯克不想再重蹈覆辙,他要把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马斯克看来,“所谓创业,就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既然必须穿过地狱,那就走下去”。
两家公司他都要救!要活就一起活!不成功便成仁!
接下来,马斯克开始想尽各种办法,争取在圣诞节前筹集一批资金,先让公司活着,留在牌桌上,才有赢的机会啊。
首先是内部筹钱,马斯克变卖自己的资产和股份,同时向所有能挤出钱的亲戚朋友借了一遍,特斯拉员工这边也发起众筹自救;
接着,他用自己筹到的钱,去撬动特斯拉现有投资人也拿出同样多的资金,但是,有创投机构表面答应他,实际却不在文件上签字,他们耍了马斯克,目的是想效仿之前Zip2、X.com那样,把马斯克赶出董事会,把特斯拉直接打包卖掉。
另一边,马斯克凭借SpaceX制造火箭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全力争取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那笔超过10亿美元的合约。
如果能得到这笔资金,那么SpaceX就能起死回生,特斯拉也有救了。
通常情况下,无论从商业利益还是产品性能考虑,SpaceX无疑是最优选。
然而,天时地利人不和。
NASA的老大格里芬是马斯克的死对头,他一直想建造一架大型宇宙飞船,巩固自己在行业的地位,他甚至差点成为SpaceX的联合创始人。
有人猜测,马斯克做到了他一直想做却没做成的事,所以他羡慕嫉妒恨,马斯克这次栽他手里,他肯定不会让马斯克好过。
NASA的合约就这样僵持在那里,直到奥巴马11月当选新总统,马斯克迎来第二个转机。
格里芬是前总统任命的,新总统上台,对航天领域的规划倾向马斯克这边,格里芬大势已去,加上NASA内部工作人员的游说,格里芬最终选择了SpaceX成为国际空间站的供应商。
在得到NASA的允许后,马斯克从SpaceX这家公司借钱投入特斯拉,同时把权益融资变成债务融资,通过增加自身债务、降低投资公司的成本,来说服投资公司给特斯拉投钱。
12月23日,SpaceX收到NASA支付的12次运输的费用——16亿美元。
特斯拉这边也在圣诞前夕(12月25日)完成融资。
马斯克自救成功,两家公司都活下来了!
作者万斯在书中提到,如果融资再迟几个小时,特斯拉就要宣布破产了,因为马斯克剩下的钱,都不够第二天给员工支付薪水。
著名风投公司负责人格雷西亚斯,同时也是特斯拉、SpaceX等公司的投资人,他全程见证了马斯克2008年的至暗时刻,对于这个时期的马斯克,他这样描述道:
“他(马斯克)在2008年所经受的一切可能早就让其他人崩溃了。他不仅仅生存了下来,并且持续专注于他的工作。”
“经历过那种压力的人大多数都退缩了,他们会出现决策失误。但是马斯克却变得更加理性,依旧能够做出清晰并且有远见的决定。压力越大,他做得就越好。任何见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的人都对他怀有敬意。我从未见过比他更坚毅的人。”
3、马斯克冒险基因的来源
纵观马斯克的创业生涯,会发现,“冒险”两个字似乎是刻在他骨子里一样,他像一个偏执的梦想家,总是去做一些让同行瞠目结舌,令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移民火星计划。
“把人类送上火星”,移民火星,征服外太空,这听起来真的像天方夜谭。
事实上,还有更天方夜谭的,那就是马斯克12岁时就已经有这个梦想,在他编写的那款太空探索游戏Blaster(炸弹)里,他是这样描述的:
“在这个游戏里,你必须摧毁外星人的太空舰队,它们携带了致命的氢弹和状态光柱机。这个游戏充分运用了精灵和动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信息值得一读。”
当时杂志上的记录
一个12岁的男孩,幻想当英雄征服太空、守护世界,这很常见,但不同寻常的是,马斯克是当真的,他把人类在宇宙中的征程看作个人的使命,他是真的想实现这些幻想的!
青少年时期,他就学习自制火箭,模拟发射过程。
很多年后,他创立SpaceX,发射猎鹰型号火箭和龙飞船,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实现了他最初的幻想吧。
对此,马斯克是这样说的:
“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太多漫画的缘故吧,在漫画里,英雄必须要拯救世界,必须让世界更美好,因为相反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说到这种骨子里的冒险基因,马斯克在书中坦承“自己非同寻常的冒险性格直接来源于他的外祖父”——约书亚·诺曼·霍尔德(以下简称约书亚),这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冒险奇人:
20多岁大学毕业取得按摩师学位后,回老家当农夫;
32岁失去农场四处漂泊,46岁结婚开了一家按摩诊所;
40多岁学习开飞机,还学会了飞机组装和修理,带着家人在北美洲大陆四处游历;
48岁卖光家产,举家从加拿大搬迁到南非比勒陀利亚定居;
52岁开着自己组装的飞机从非洲往返澳大利亚,当时的报纸报道,他是唯一的一位驾驶单引擎飞机从非洲飞到澳大利亚的私人飞行员;
除了在天上飞,他还带着家人深入非洲丛林、沙漠。
有一次,他们的卡车撞上树桩出了故障,求援信号发布出去,一家人被困在沙漠,晚上有鬣狗和豹子在篝火附近游荡,有天早上醒来,一头狮子就在不远处看着他们,他随手抓起一盏灯,一边大声叫喊一边朝狮子挥舞着,最终狮子走开了,三天后他把卡车修好,一家人又踏上旅途。
马斯克外祖父一家
“你能够做成任何事情,你只需要做出决定,然后放手去做。”
这是马斯克外祖父约书亚对后人的教导,这种不自我设限、勇于挑战的冒险精神,也在马斯克的母亲、马斯克身上得到体现。
马斯克的母亲梅耶31岁离婚,独自抚养3个子女,70多岁仍活跃于模特行业,还出了一本书,是一位非常酷非常有生命力的女性啊。
马斯克不用说了,17岁一个人到加拿大边打工边上学,毕业后在互联网创业、造纯电动车、造火箭、助力懂王选举、任职美国政府效率部……哪一个单独拿出来看,都很冒险,很疯狂啊!
此外,马斯克的这种冒险基因,可能也受到他在南非那种粗放贫瘠的环境影响。
书中有提到一件事,80年代,马斯克和兄弟们进行了一场从比勒陀利亚到约翰内斯堡的旅行,当时南非暴力事件频发,他们经过的这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旅程。
马斯克弟弟金巴尔谈到了这趟旅程对他们成长的影响:
“南非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幸运之地,并且这会对你产生影响。我们见到了一些非常野蛮的行为。这成为我们不同寻常成长历程的一部分——这一系列疯狂的体验,改变了我们对风险的看法。我们很难接受长大后仅仅为了一份工作而活着,因为这很无趣。”
就像马斯克后来谈到工作时说的:
“如果你对你所做的事并不痴迷,立即停止,去找一些能让你痴迷的事情来做。”
在书中,马斯克形容自己是:10%的花花公子+90%的工程师。
在冒险基因的另一面,是他钻研好学的那种属于工匠的极致追求。
其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他从很小就对读书如饥似渴,每天读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甚至把把学校以及邻近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甚至还试图劝说图书馆员帮他订更多的书。
另一个是他创立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时,对这个领域其实算外行,为了弥补这块,他经常在SpaceX工厂里拦住一个工程师就问各种专业问题,一直不停地问不停地问,直到他学会这些航空专家、火箭专家所掌握的知识的90%,最后他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在看书的过程中,马斯克一直给我一种直来直去、一条路走到黑的感觉,在工作上如此,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比如他在公司用人方面,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必须全情投入,不要说做不到。
如果谁跟他说做不到,好,他马上解雇那个人,然后他会接替那个人的工作,而且最后无论什么项目,他都能完成。
他的这种直来直去、口无遮拦的火爆性格,常常会让他跟合作方陷入沟通矛盾,这在他和懂王的合作过程中也有体现,好的时候是美利坚一字并肩王,出钱出力支持,不好的时候就是考虑驱逐、要成立新党。
就感觉,马斯克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种追求纯粹、追求极致的潜意识,有点大道至简的感觉,就像他的第二任妻子莱莉说的:
“别人都没有发现埃隆是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有时候,他除了纯粹的喜悦之外没有办法感受到其他情绪。而有时候他就是纯粹地生气。当他有某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感受是完全的、纯粹的。没有别的事情能把情绪强加给他。很少有人能够和他一样。”
马斯克自己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我是个复杂的人,但我的需求很简单、很明确。”
马斯克和第二任妻子莱莉(英国演员)
在看书的过程中,马斯克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在变来变去:
他有时是一个天才的工程师,有时是一个偏执的梦想家;
有时是一个疯狂冒险的的创业家,有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实干家;
有时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营销大师,有时又是一个在高压危机中、依然保持冷静理性的企业领头人;
有时是一个幽默慈爱的父亲,有时又是一个广开后宫的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