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诗刺张学良

发布时间:2025-09-20 09:44  浏览量:1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

1931年,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当时,住在北平顺承王府公馆里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在接到部属的告急电报后,命令将士“不得抵抗”,致使北大营8000名中国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本关东军击溃,沈阳沦陷。对于这一命令,张氏晚年在回忆录中解释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可是,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率部抵抗,张氏拒不执行,并命令所部撤出锦州,致使东北全境沦入敌手,张氏也有充分的“理由”么?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率孤军奋起抗敌,浴血苦战,张氏却未给以任何支援,也有充分的“理由”么?难怪人们纷纷要求政府严惩“辱国丧地,放弃职守”的张学良了。当时,著名学者、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愤而写下两首《哀沈阳》诗,讥刺“少帅”道: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塚,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诗中的“赵四”自然是赵四小姐赵一荻了,西安事变后,她数十年陪伴软禁中的张学良,终于感动了张妻于凤至,主动与丈夫离婚,成全了这对鸳鸯。可是在“九一八事变”当时,赵四仍然只是张少帅的“秘书”嘛。“朱五”是民国初年国务卿朱启钤的五女儿朱湄筠,人称“朱五小姐”。“胡蝶”原名胡瑞华,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电影皇后。当时盛传,当关外的军情急电送来时,张学良正搂着胡蝶翩翩起舞。不过,后来据当事人回忆,无论“朱五”还是“胡蝶”,都是误传。“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患伤寒病初愈,尚在北京协和医院疗养。那一夜,他携夫人于凤至与赵四小姐在戏院看戏,听到沈阳事变的消息,立即退场,回公馆召开幕僚会议。只不过,张学良因有不少风流韵事而被某些严肃的史学家称之为“花花公子”,则是不争的事实。据《民国野史》所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张学良初游沪上,第二天就与某著名交际花婆娑起舞。后来又因与多名美女有染,上海大华电影公司特将“少帅”的故事编成一剧,题名《不爱江山爱美人》,令张氏大为恼火。1932年7月,大华剧团赴北平演出,包括女主角吴素卿在内的十多个男女演员突然“无故被捕”。上海演艺界纷纷致电已荣任北平绥靖主任的张学良,询问原委,却没有任何答复。直到八天后,演员们才突然获释。后来又有报纸披露,他们之所以被捕,除了张少帅报当年演《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旧恨外,还有“诱奸吴素卿不遂”的新仇……

马君武诗中“温柔乡是英雄塚,哪管东师入沈阳”、“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用的是历史上南北朝时北齐的典故:北齐后主高纬特别宠爱淑妃冯小怜。一天他与冯淑妃围猎时,忽然接到紧急军报:北周军队大举进攻,军事重镇晋阳已经陷落。高纬准备回去组织救援,哪知冯小怜正玩得高兴,请求再杀一围,高纬竟然应允。当然,北齐不久灭亡,高纬也被俘杀。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下《北齐》二首,对此进行尖锐讥讽:第一首有“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第二首有“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马君武稍加点化,古为今用,令人拍案叫绝!

马君武先生1881年7月出生,病逝于1940年8月,年仅60岁。相比之下,张学良就“幸运”多了,他出生于1901年6月,病逝于2001年10月,享年101岁。93岁时,已经获得自由的张学良作了这么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他还说自己: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由此看来,马君武的诗,虽然于某些细节上或许有些失误,可是从大处上说,有风流韵史的张少帅,在“九一八”后的种种失误,给国家、民族、人民均造成了重大灾难,被两首诗歌讽刺讽刺,也算不上大冤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