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的女儿总在跟母亲对着干就意味着她在寻找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20 10:02  浏览量:2

文/泠风思语

因为母亲孕育过孩子,母子曾经共用一个身体,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起父亲来既复杂又重要,尤其对于母女关系来说更为关键。

如果说父亲会在社会认知方面给予女儿更多影响,那母亲就会在自我认知与情感发展方面给予女儿关键影响。

不是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爱子女,不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爱女儿,可是,在正常情况下正常的父母都会爱子女,正常的母亲都会爱女儿。

那为什么即使在作为正常的母亲能够正常地爱自己的女儿的家庭里,也会出现青春期女儿的叛逆现象,换句话说就是青春期的女儿为什么会跟爱自己的母亲对着干呢?

本周我看了2017年上映的一部青春成长电影《伯德小姐》,对此深有感触。

尽管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的美国加州一个农业小镇上,也是可以引发不同国度母亲们的共鸣,那就是母亲会因为深爱女儿所以才会管束女儿,才会批评女儿,才会唠叨女儿——由此可见在正常情况下美国的母亲也和其他地方的母亲一样具有相似的母性,而非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对女儿放任自流。

可是站在女儿这方,却未必能理解母亲为自己好的苦心,除了对母亲的日常唠叨产生厌倦之外,女儿还刻意地用反叛母亲的约束来证明自己的独立,而事实上,这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非常迷茫,她在十七八岁上高三这年因虚荣而做了会被传统的父母视作荒唐的事情。

电影中的女儿,也就是伯德小姐,不仅十分介意自己出身于普通家庭还非常向往富贵家庭,为此她会撒谎,还会主动地追求富家子弟、无原则地结交校园交际花,做着让富家子弟娶她从而改变社会地位的美梦,然而她的初恋对象是同性恋,她的初夜给了把性当游戏玩玩的花花公子,结果是两个富家子弟都令她失望。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伯德小姐的母亲毫不知情。就像所有跟母亲对着干的青春期女孩一样,伯德小姐把以上经历都视作自己长大成人、独立自主的表现,当然要瞒着母亲。幸好,她没有未婚先孕——即使在性开放的美国,未婚先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例如伯德小姐哥哥的女友就被比较传统的父母赶出了家门,幸好伯德小姐的母亲收留了她。

伯德小姐的母亲是精神病科的医生,人到中年的她很容易情绪烦躁,对自己的女儿总爱絮絮叨叨,让伯德小姐感觉自己在母亲眼里一直不好,且母亲从来都不爱自己,更不喜欢自己。

正是这种对母爱的认知误区,直接导致了伯德小姐总想跟母亲对着干的叛逆心理。无论是赶在母亲认可的年龄前与人发生性关系还是非要去纽约上大学,都是伯德小姐要证明自己不必听母亲的话就可以过上好生活的挣扎与努力。

那么,伯德小姐的母亲不是一个好母亲吗?不是的,她是一个表面上冷漠而内心却十分温暖的善良女性,是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压力让她难以感到快乐,她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管教着女儿,毕竟她无法给予女儿更多的东西,也无法获得青春期女儿的理解和体贴。

管教女儿且唠叨女儿的母亲总是惹人厌的,尤其在总是会顺应女儿的需求且一直表示支持女儿的父亲的对照之下,这样的母亲更是让青春期的女儿难以接受,更别说去理解和体贴母亲了。

好在总是做好人的父亲能够做母女沟通的桥梁,并不会一直让母亲做青春期女儿心中的坏人,影片最后,伯德小姐懂得了母亲其实是一直爱着她、喜欢她,从而不再迷茫,在拥有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同时(例如接纳自己的本名),不会再与母亲对着干(例如主动地去了教堂)。

假如没有父亲的桥梁作用,就不知道伯德小姐还要付出多少成长的代价来继续采用跟母亲对着干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由此可见,做父亲的人不应该在母女发生冲突时只做旁观者,而应该主动而真诚地帮助母女改善关系。

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影片中的母女表面上一直冲突不断,实际上却深爱彼此——中年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既有管教又有欣赏,青春期的女儿对中年母亲无法理解却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

正因为青春期的女儿不知道中年母亲其实很欣赏自己,而中年母亲也不知道青春期的女儿其实很在乎自己,所以才会让本该温情脉脉的母女关系变得格外紧张。看来,母女之间一定要把自己对对方的爱明示出来,一定要主动地让对方知道对方对于自己来说非常重要。

这个电影故事提醒着家有青春期女儿的母亲们,要知道女儿总跟自己对着干的时候就意味着她在寻找自我,试图证明自己已然长大成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且依旧深爱着你。与此同时,让青春期女儿知道你爱她、喜欢她、允许她做自己也是对于女儿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泠风思语写于2025年9月19日,七月二十八,周五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