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荒业造惑”——评《出师表》中“南阳”的注释

发布时间:2025-08-04 22:30  浏览量:1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传道受业解惑”是教科书的重要功能,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出师表》时,不仅没有“解惑”,反而让学生和读者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惑”。

一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说“南阳”指南阳郡,这会让人疑惑,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躬耕地在哪里、不知道要通过强化躬耕地“南阳”和三顾茅庐的经历打动后主刘禅吗?难道“躬耕”“草庐”是瞎写的,难道诸葛亮是一个拥有巨大田产的“地主”而不是“布衣”?

二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说“南阳”指东汉南阳郡,这会让人产生疑惑,《出师表》是不是创作于东汉,而不是三国?

三看“注释”,《出师表》和《诸葛亮文集》没有提到“隆中”,《三国志》《后汉书》乃至《晋书(西晋部分)》都没有记载“隆中”,可人民教育却植入“隆中”,这会让我们产生疑惑,诸葛亮不知道避讳汉殇帝刘隆吗?这会更让学生们产生疑惑,诸葛亮写的是“躬耕于隆中”还是“躬耕于南阳”,《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创作的?

四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说“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在东汉属南阳郡管辖,但没说这个“隆中”的具体位置,这本就让人疑惑,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注释”《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说“隆中”在今襄阳或今南阳,会更让我们产生疑惑,“隆中”是演义地名还是真实地名,演义能当历史吗?

五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用“隐居隆中”注释“躬耕于南阳”,但“躬耕”是隐居吗?“南阳”是隆中吗?这样驴头不对马嘴牵强附会的“注释”只会让人越来越迷惑,诸葛亮是“隐士”还是“布衣”,是自甘堕落的花花公子还是胸怀大志、砥砺奋进的知识青年?如果是隐士的话,《出师表》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为什么只说“躬耕于南阳”“躬耕陇亩”“躬耕于野”而只字不提“隐居”?

六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说东汉南阳郡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但今湖北北部的黄冈、孝感、襄阳大部、随州、十堰西部、以及河南南部的信阳、驻马店大部不属于南阳郡管辖,总之一个辖境被扩大的东汉南阳郡会让我们越来越迷惑,诸葛亮是不是有可能躬耕于今天的驻马店,毕竟他的“好友”孟公威是汝南人。

七看“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没有提到南阳郡治所宛(今河南南阳),这会让人疑惑,南阳郡的行政中心是不是在今南阳,襄阳是不是属于南阳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说的“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是不是对的?

显然现有“注释”不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失道荒业造惑”,人民教育出版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能够“传道受业解惑”,能够“修正注释”,能够还原历史,要么不再注释“南阳”,要么只注释“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