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花会|同义高跷老会
发布时间:2025-08-05 12:45 浏览量:3
高跷亦称 “ 高跷秧歌 ” 、 “ 脚把 ” 、 “ 拐子 ” 、 “ 高脚马 ” 等地方性称谓,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形式,因表演者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采集果实时的木叉辅助踩蹬,汉代百戏中已有 “ 长跷伎 ” 或 “ 踏伎 ” 记载,北魏时期石刻画像已见踩高跷的形象描绘 。
胜芳镇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人定居,明代初年大移民为其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 ;清道光年间,胜芳镇小河西地界的年轻人蔡锦强尤为喜爱 “ 十二乐 ” 高跷表演形式,外出习得技艺后返回家乡 。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 年),在杨泽民等大户支持下,蔡锦强于小河西创立 “ 十二乐 ” 高跷会,命名为小河西同义高跷会,并招收儿童传授高跷舞蹈技巧,经训练后表演娴熟,受邀参与胜芳火神庙会等祭祀仪式 。
该会属于文高跷,脚下木跷长 1.2 米,表演动作包括铡草、摆腿、翻身、天桥、背剑、劈叉、卧鱼、拉骆驼等,十二角色涵盖大和尚、小英哥、老座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青杆、老渔翁八位主角,另有两男角敲鼓、两女角打锣,唱段有《八仙庆寿》《老座子命薄儿》《渔樵耕读》《大吉祥》等,演唱时配以锣、鼓、钹、笙、管等乐器伴奏 。
从清末至解放初期为其黄金时期,会众人数增多,在 “ 十二乐 ” 基础上新增刘二姐刘二嘎、傻妈傻小、瞎子瘸子、小上坟等角色,并依据地方特色取消跷上锣鼓伴奏,改为地面乐队形式。 1985 年,通过口传身教将技艺传至胜芳镇北楼村,成立北楼高跷会; 2017 年因立会超百年且拥有分支会,正式更名为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 。
近年来,该老会频繁受邀参与市级、省级及国家级非遗活动,涵盖邀请赛、展演、春晚、综艺节目等,屡获优秀表演成绩与奖项,并在河北省卢龙举办的京津冀邀请赛连续两年斩获高跷类一等奖 ; 2025 年初,先后亮相中国非物质文化馆《过年》主题展演、央视三套《艺揽天下》节目及春晚前奏片《金蛇狂舞 中国年味》等大型活动 ,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胜芳古镇知名度,使胜芳花会成为古镇文化名片,通过传承与保护确保其持续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