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奖的萨特: 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发布时间:2025-05-18 07:00 浏览量:8
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萨特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接受任何官方的荣誉。
早在得知自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时候,萨特就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
“由于个人的原因,我不愿意出现在万能的荣誉者的名单上。”
然而,瑞典文学院没有理会萨特的婉言谢绝,还是将诺奖给了他,可萨特再次拒绝,他不愿被任何官方的荣誉束缚,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自己。
几十年后,木心在一间客厅里给他的许多弟子讲文学,讲到萨特,木心说:
“萨特有好几大聪明:
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
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
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
对于萨特拒绝诺奖的理由,木心觉得,还可以更好:
“他为什么不说:‘在我不能肯定一件事是荣誉还是耻辱前,我不愿受奖。’”
可是如今再看,萨特拒绝荣誉,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荣誉,再也无需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证明。
萨特一生,都在反抗荒诞,都在对抗无意义,都在努力自由。
他宣称人生无意义,却毅然用一生去寻找意义,过出了充满意义的一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这一生都在寻找意义,都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
所以萨特才说,人是他自己的选择和创造,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1905年6月21日,夏日的晚风轻抚树叶,鸣叫的蝉也停下来静卧树枝。
星星眨着眼睛,向西沉的月亮告别,一切都在等待着。
这时候,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黑夜的寂静。
母亲一看,这孩子瘦且丑,而他的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越病越重,死神随时会给他致命一击。
母亲征求丈夫的意见,给孩子取名萨特。
萨特,就在这不安之中,来到了这个不安的世界。
彼时,世界也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许多东西摇摇欲坠,革命和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萨特的人生,也是兵荒马乱,父亲病入膏肓,萨特也患上了肠炎,日渐消瘦,生命日渐流逝。
母亲一人照顾两个病人,也日渐消瘦,萨特才9个月,就被强行断奶,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
就在家人都惊慌交加的时候,萨特却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了。
然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这种奇迹,在萨特一岁多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
父亲去世后,母亲孤身一人,不知如何面对人生,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投奔娘家。
萨特的外祖父,刻板严肃,又精通法语和德语,热爱文学,还是一位恪尽职守的老师。
当萨特母子回到家里的时候,外公正在申请退休,可是看着孤苦无依的女儿,他默默撤回了申请。
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萨特的母亲,也是没日没夜的干活。
外公对其他人严厉,对萨特却例外,每次见到萨特,他都面带微笑,亲切抱着萨特。
一岁多的萨特,已经展现出他非凡的语言天赋,口齿伶俐,经常逗得全家哈哈大笑。
外公有自己的书房,藏书众多,他经常给萨特讲故事,久而久之,萨特也爱上了读书。
他会在外公的书房里,安安静静读几个小时的书。
看着外公在书桌上写字,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满整个纸张,萨特羡慕极了,他请求外公:
我也要有我自己的书。
可此时的他,还太小,很多字都不认识,他只能请求母亲读给他听。
人生是自己的,我们的选择,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在哪里行动,人生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
5岁的时候,萨特识字了,他不用再请求母亲给他念书了。
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为此,他欣喜若狂。
有一段时间,他沉浸在《百科辞典》里,从里面认识世间万物。
比起和人打交道,他更喜欢书,每当客人起身告辞,萨特就飞快地逃离客厅,钻进书房。
后来,他终于明白,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不一样。
对于书中的世界,他不了解,但不影响他读书。
每次遇到不理解的,萨特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在阳台上走来走去,陷入沉思之中。
他也会站在阳台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人们匆匆忙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多年后,萨特说:
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一本书对我更重要。
书是一个阶梯,让我们走向自己,对萨特来说,书也是朋友,他读书的时候,就是和书中那些人物对话。
萨特爱书爱到什么程度呢?
他总是在看书,以至于母亲担心,他会因为看书把身体搞垮了。她甚至劝萨特多出去玩,看书不用急于一时。
可萨特不愿离开书,母亲只能强制带他去散步。
读书多了,原本活泼可爱,伶牙俐齿的萨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他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他还开始了写作,写诗,写信,写小说,他随时带着创作的笔记本,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故事。
他想当作家。
在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他要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文字的世界。
可是,当艺术家,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职业,很多艺术家,终生受穷。
得知萨特想当作家,外公意味深长地问萨特:
你知道许多著名作家是怎样死的吗?
萨特不明所以,外公继续说:
很多作家都是饿死的。
外公给萨特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光靠写作,是没法填饱肚子的,搞文学如果不想饿肚子,就得成为他人的附庸,成为某些人的“御用文人”。
他建议萨特,好好学习,以后当个老师,那样既可以赚钱,又能有大量的自由时间进行写作。
对人生,萨特有很多不解,但他知道,饿肚子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他决定,听从祖父的建议,先成为一名老师。
人生很多烦恼,都是生存的烦恼,但很多东西之所以难能可贵,也恰恰是因为需要冲破万难去成就。
早年的时候,萨特就一直问自己:
我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来了?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困惑,但很多人不愿深思,因此白白错过与自己相遇的机会。
不断思考,萨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天命:
写作。
他要用写作,去抚平乱七八糟的人心,这就是萨特给自己的目标。
可是在梦想实现之前,首先要活着,于是,他努力学习,准备考大学。
他成了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评论说:
全面优秀。
是搞文学的材料。
他学习哲学,是为了寻求真理。
要真正成为一个作家,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
阅读,就是沉淀,每一颗种子,都要在足够的沉淀之后发芽,即便有些时间会很长。
1924年,萨特考上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已经十八岁的萨特,个子很小,不到一米六,像个孩子。
然而,他幽默风趣,很快就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萨特讽刺别人,语言尖刻,毫不留情,同学都戏称:
官方讽刺小品。
最关键是,萨特不仅毒舌,而且成绩好,他放荡不羁,毫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走在路上,他会一边走一边唱流行歌曲。他也很少与人说话,除非遇见兴趣相投的人。
每个新学期,他都带头戏弄新同学。
行为放荡不羁,内心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对于梦想,他从未懈怠过。
多年后,萨特成了存在主义的大师,他在演讲中说:
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
是你,让你成了你自己。
萨特博览群书,而且还喜欢思考。
大学还没毕业,他就成了同班中出类拔萃的存在。
他想当哲学老师。
但要做哲学老师,就要先取得哲学教师资格。
1928年,萨特急于毕业,匆忙交出自己的论文,结果却反而没能毕业,只能复读。
虽然没能毕业不是一件好事,但萨特对此,不以为耻,他依旧我行我素,带着滑稽小丑帽,找漂亮妹子聊天,调戏学妹,经常高谈阔论。
可他也很奇葩,再漂亮的学妹,只要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他掉头就走。
然而,他过于独特,在学校里真正能理解他的女孩,几乎没有,直到他遇见波伏娃。
波伏娃和萨特一样,特立独行,热爱哲学,不愿被传统束缚,在那个还没有几个女哲学家的时候,立志献身哲学。
遇见波伏娃,萨特找到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无论他抛出什么话题,波伏娃都能接住。
萨特很喜欢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可是波伏娃对萨特,却没什么好感,萨特太矮了,还长得不好,站在她面前,还要低一个脑袋。
最关键的是,萨特还是著名的花花公子,臭名昭著。
所以,对于萨特的热情,波伏娃总是爱答不理的,丝毫没有想要结识的兴趣。
但萨特死皮赖脸,决不放弃。
他打听到波伏娃的毕业论文和莱布尼茨有关,他就画了一幅画送给波伏娃,“莱布尼茨和单子一起洗澡”。
他主动邀请波伏娃出去玩,惨遭拒绝。
后来,为了能顺利毕业,波伏娃加入了萨特等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萨特就越发殷勤,他不停地给波伏娃送一些奇奇怪怪的礼物。
第一次,萨特给波伏娃送了一张日本画。
第二次,萨特给波伏娃送了一些瓷器。
对萨特的礼物,波伏娃都只能表示无语。
可是,对于萨特的才华,波伏娃是真的喜欢,他外在的东西没法打动她,可是他内在的灵魂,足以让她倾心。
他们一起考哲学教师资格,萨特第一名,波伏娃第二名。
他们约会,萨特给波伏娃唱歌,他给波伏娃讲自己的人生追求,最终,他表白:
“从今往后,我会一直保护你。”
波伏娃身为女性,很多人都在用传统要求她,但萨特鼓励她说:
“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世间大概没有什么比这话更动人了,尤其是那些饱满而充实的灵魂。
鲜花很美,但会凋零。
可那些给你力量,让你做自己的人,却是你真正的贵人,他们给你的东西,能真正滋养你一辈子。
假期的时候,波伏娃回到老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她,草地上有一个小伙子在等她。
波伏娃出门一看,竟是萨特。
他们在草地上聊天,谈各自的理想,谈人生的追求,无话不谈。
那一次,他们约定,以后要一起去旅游,一起努力工作,最关键的是,要一起成为作家,一起写作。
谈到婚姻,萨特作为一个不婚主义,他觉得,婚姻就是一个陷阱,专门束缚人。
可是,波伏娃并不这样想。
萨特觉得,他必须保持自由,于是,他像渣男一样说,他可以给她很多,可以给她全部,但他不会被束缚,他要自由。
他爱波伏娃,却不一定只爱波伏娃。
可是,他保证,他对波伏娃的感情,是最特别的。
1929年,萨特去服兵役,两人不得不分开,他们定了一个契约:
他们彼此相爱,但不会彼此限制,他们可以有各自的情人。
萨特说:
“我们之间是本质的爱,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
契约已定,相许一生。
随后,萨特奔赴战场,成了一名气象兵,每天进行气象监测,工作简单又乏味。
军人萨特,工作轻松,他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每到假期,波伏娃就带着一堆书,前去看望萨特。
他们有很多话题可以说,理想,思考,谈论之中,也会针锋相对,但争论过后,两人都觉得,自己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东西。
有灵感的时候,萨特也写作,波伏娃就是第一个读者。
每次,波伏娃读完,都会提出真诚的意见。
有时候,提出真诚的建议,是希望对方更好。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个相互成就的人,就是幸运。
在人生的路上,有些人会是我们的力量,有些人,是我们的障碍。
找到力量,跨过障碍,就是幸运。
1931年,萨特退伍。
军队希望他继续留任,可是他毫不犹豫拒绝了。
退伍后,萨特工作的地方,和波伏娃相聚300多公里,相见变得更加困难。
这让波伏娃痛苦,没有安全感。
萨特对波伏娃说:
因为只要结婚,出于人道,国家就会将他们的工作安排在一个地方,不会让夫妻分离。
萨特不想结婚,但为了波伏娃,他愿意结婚。
他说:
“没有必要为了原则而折磨自己,我们反对婚姻,但没必要做婚姻的殉道者。”
这一次,波伏娃拒绝了。
他们没有结婚,可他们修订了契约,他们约定,可以短暂地分离,但不可长久地分开。
约定之后,萨特远赴他方,成了一名哲学老师。
去了学校,萨特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些僵硬的规矩,腐败的制度,填鸭一样的教育,都让他厌倦。
可是,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继续干着这份工作,因为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他想写作,想出版自己的作品,可是,这一切都毫无效果。
此时的他,还没出版任何作品,也还没写出任何值得出版的作品。
成为作家之路,漫长无期。
但漫漫长路,唯有坚持下去的人,才能看到希望。
萨特一直在思考,关于人的处境,关于人生的意义,最终,他发现,人生,偶然而已。
“人的存在是虚妄的,我们处在一个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选择的世界。只有人类还能思考,决定自己做什么。”
他记下自己的思考。
波伏娃就是他的读者。
一转眼,三十岁了,在写作之路上,还没有任何成效,他说:
“我们还没有出名,一部作品也未发表,未来生活如此单调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的东西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摆脱常规。”
在这个世界上,随波逐流,远比忠于内心更加容易。
选择做自己,就是一场豪赌。
为了找到写作的灵感,萨特给自己注射致幻药物,他想体验精神错乱的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在萨特的眼里,周围全是怪物:
成群的螃蟹、珊瑚虫、章鱼和扮着鬼脸的怪物,向他涌来,爪子在他身上乱抓乱挠。
他和波伏娃一起乘坐火车,他看见巨大的甲虫和黑猩猩在火车的玻璃窗上移动。
刚注射药物的那几天,萨特看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扭曲的。
房子看上去东倒西歪,每一口钟都像猫头鹰。
走在街上,朋友们发现,萨特不停地回头,朋友问他怎么啦,他说有龙虾在追杀他。
在他的努力下,写作也终于有了效果,作品《墙》发表了,获得诺奖的大作家纪德说:
“这的确是一部杰作。”
此时的萨特,三十二岁,终于成了作家。
萨特的《墙》,很荒诞。
“当我读你的小说时,只有卡夫卡一下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人没有变成甲虫,但那种存在于世的荒诞感,依然让人恶心。
在《恶心》里,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小说,用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有人评论说:
“如果不是因为萨特对人类精神上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感兴趣的话,他会成为法国的卡夫卡。”
萨特不会成为卡夫卡,他要成为萨特,一个独一无二的萨特。
而他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存在主义:
“人在行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也不是。”
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自己人生的塑造者,这就是存在主义。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他的人生活成什么样,是他自己决定的。
二战爆发后,萨特再一次成了军人。
可笑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参加战斗,就成了敌军的俘虏。
被俘的那一天,恰好是萨特35岁的生日。
在俘虏营里,身体失去了自由,可萨特依旧在思考,他在俘虏营给大家讲哲学。
他甚至自导自演,号召人们反抗。
在俘虏营关了几个月,萨特终于逃出来了,开始创作《存在与虚无》。
他说:
此书出版后,萨特的声名如日中天。
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宣布:
他解释说:
作家萨特,哲学家萨特,他越来越出名。
走在大街上,都会有记者牵来采访他,会有粉丝找他签名。
然而,树大招风,也有人开始攻击萨特,说他写的东西太消极,因为他的作品,写战争,写死亡,写灾难,写流产,写同性恋。
甚至有人直接问:
然而,外界的纷扰,萨特根本不在乎。
他依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他的波伏娃聊天,一起去咖啡馆写作,去波伏娃家里听音乐。
1964年,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拒绝,更是石破天惊。
很多人觉得,萨特不过是想借此博取名声,他不得已出面解释:
我拒绝一切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的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记者不喜欢这样的答案,他继续说:
“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在这个很多东西被捆绑着的世界,他不想被捆绑着,只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不想被任何东西埋葬。
萨特晚年的时候,不仅写作,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他宣扬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不平等。
萨特亲自上街发传单,鼓励人们进行反抗,警擦逮捕他,旁边就有人大喊:
你逮捕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警察一听,才知道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竟有如此身份。
年纪越来越大,萨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他也为自己感到难过,和波伏娃散步,他反复确认:
“你不厌烦吗?同一个走得这样慢点可怜虫散步。”
波伏娃肯定地告诉萨特,她不会厌烦。
萨特身体不好,波伏娃就一直照顾他。
1980年,萨特去世。
4月19日,举行遗体告别,数万人为萨特送行,人数从20000多人,很快就增加到60000多人。
人们自发地在灵柩旁手拉着手,筑起一道墙,让萨特不被打扰。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说:
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然后才造就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
确实如此,需要遇见自己,然后才能成就自己。
太多的人,将自己弄丢了,他们在人间游荡,却早已不能选择和主宰自己的方向。
可是人,首先是自己成为自己。
若我们自己放弃了自己,就不要怪这个世界用力挤压我们。
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自我塑造。
无论我们找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我们的人生,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当然,这当中有文化的影响,有外界的影响,我们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这环境会慢慢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
此后,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清楚环境给我们施加的污染。
然而,无论怎样,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最起码,当我们那样去选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选了适合我们的。
没有人能替我们行动,所有行动都必须是我们自己做出。
所以说,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我们活成什么样,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而人生所有的选择,都是经由自我而生发的。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