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最大的漏洞就是武松斗杀西门庆这段!
发布时间:2025-07-14 18:50 浏览量:1
读《水浒传》的时候,我总爱在那些打打杀杀的段落里琢磨点小疑问。就说武松斗杀西门庆这段吧,小时候看电视剧,只觉得武松真猛,大快人心;后来翻原著,越看越觉得狮子楼那场面,有点说不通——西门庆身边的随从,为啥跟木头桩子似的,愣是没出手呢?
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武松从阳谷县衙门回来,得知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害死,心里头那火早就烧到了天灵盖。他先在家收拾了潘金莲,割了头,揣在怀里就往狮子楼奔。那会儿西门庆正在楼上喝酒,身边还陪着几个唱曲儿的和伺候的小厮,按书上说,“西门庆正和三五个粉头在楼上吃酒”,旁边肯定还有跑腿的、打杂的,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他的随从,平时跟着他耀武扬威,见了谁都横眉竖眼的。
武松一上楼就喊“奸夫西门庆在哪里”,西门庆抬头一瞅,见是武松,手里还提着个人头(潘金莲的),吓得“手脚都软了”。但这家伙也不是吃素的,原著里写他“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只一脚,正踢中武松右手,那口刀直飞出窗外去了”。你看,这一脚多利落,直接把武松的刀踢飞了!要知道武松手里那刀可不是烧火棍,是他带着来报仇的家伙事儿,能被一脚踢飞,说明西门庆的力气和反应都不含糊。
接着俩人就在楼上打起来了。原著写“两个斗了十数合”,西门庆“见武松手脚厉害,便拔步望楼下跳”,武松“却好迎着”,一把揪住他的头发,“只一拽,连人和衣裳都拽下来”,最后一刀结果了他。这段打斗看着不长,但“十数合”可不是闹着玩的,说明俩人你来我往打了不少回合,西门庆能跟武松斗这么久,绝不是花架子。咱们常说武松是“万人敌”,可西门庆能在他手下走这么多招,还能瞅机会想跳楼跑路,武功绝对不算差。我琢磨着,西门庆输就输在没武松那股子狠劲和体力——武松是憋着血海深仇来的,越打越凶,西门庆呢,一开始就慌了神,打了一会儿估计就喘不上气了,不然也不会急着跳楼。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旁边那些随从呢?书上说西门庆“正和三五个粉头在楼上吃酒”,既然是在酒楼喝酒,身边肯定得有伺候的小厮、跟着的随从吧?就算没带多少人,一两个总是有的。可从头到尾,这些人就跟不存在似的,既没喊人帮忙,也没上前拉架,就眼睁睁看着自家主子被武松给宰了。这合理吗?
要知道西门庆在阳谷县那可是横着走的主儿,“县里一个财主,就县前开着个生药铺”,家里有钱有势,平时出门少不了前呼后拥。按常理说,他的随从就算不敢跟武松硬拼,至少也该喊两声“救命”,或者趁乱绊武松一下吧?可原著里连个屁都没放,这也太奇怪了。难怪有人说,这是《水浒传》里一个挺大的漏洞。
咱们再往深了想,要是这些随从当时出手了,武松还能杀得了西门庆吗?我觉得悬。你想啊,武松虽然厉害,但他是孤身一人,手里的刀还被西门庆踢飞了,等于赤手空拳。西门庆本身就有两下子,要是旁边再来两个随从帮忙,哪怕就是上来抱住武松的腿,或者扔个酒壶、板凳什么的,都能给西门庆争取机会。武松就算再能打,也架不住“双拳难敌四手”啊。
有人可能会说,随从是不是被武松的气势吓傻了?武松那模样确实吓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加上他刚杀了潘金莲,提着人头闯进来,气势上肯定占优。但西门庆的随从跟着他混,平时见的场面也不少,总不至于吓成木桩子吧?真要是忠心的,就算打不过,也该试试护主;要是想保命,至少也该跑下楼喊人吧?可他们啥都没干,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实在说不过去。
还有人说,可能是西门庆没喊他们帮忙?这更说不通了。都被人按在地上要宰了,换谁不得嗷嗷叫着喊人?西门庆又不是傻子,他跳楼就是想跑,说明他惜命,那为啥不叫随从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施耐庵老爷子写这段的时候,光顾着突出武松的勇猛了,把随从这茬给忘了,不然实在没法圆。
其实《水浒传》里类似的“漏洞”也不少,比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那力气也太超乎常理了;但这些“漏洞”反而让人物更鲜活,故事更带劲。就说武松斗杀西门庆这段,虽然随从的表现不合常理,但咱们看着武松替兄报仇,手刃奸夫,心里就是痛快。这大概就是名著的魅力吧,哪怕有瑕疵,也挡不住让人一遍遍地读。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较真的话,西门庆的随从不出手,确实让这段戏少了点真实感。你想啊,“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梁山好汉的信条,可坏人的随从也该有坏人的逻辑啊,护主保命是本能,哪能眼睁睁看着主子送命呢?难怪有人调侃,西门庆这随从,怕是武松派来的卧底吧。
咱们再聊聊西门庆的武功。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个仗着有钱有势的花花公子,其实不然。他能在阳谷县混得风生水起,没点本事肯定不行。原著里他踢飞武松的刀,动作又快又准,说明他不仅有力气,还练过几招。后来跟武松缠斗,也没立马落下风,只是“渐渐没了力气”,可见他的功夫底子其实不差,就是平时养尊处优,体力跟不上武松这种常年摸爬滚打的硬汉。要是真论招式,说不定他还比武松巧那么一点呢。
有句老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武松是强手,但西门庆也不是软柿子。要是当时有随从帮衬,西门庆缓过那口气,凭着他的招式和身边人的帮忙,说不定死的就是武松了。那样一来,后面的“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也就没了,《水浒传》的故事就得改写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咱们看书时的胡思乱想。施耐庵老爷子这么写,肯定有他的道理。他就是想让武松这口气出得痛快,让读者看得解气。毕竟《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史书,有时候为了突出英雄形象,牺牲一点细节的合理性,也能理解。就像诗里说的“大块文章随气使,英雄本色任天然”,武松的英雄气,就是要在这种酣畅淋漓的复仇里才显得更足。
可我这心里总有点疙瘩,每次读到狮子楼这段,还是忍不住想:那些随从到底在干啥呢?是吓得尿了裤子,还是偷偷溜了?要是施耐庵老爷子能多写两句他们的反应,哪怕就是“众随从见势不妙,一哄而散”,也比现在这样留白让人舒服。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才让《水浒传》读起来更有味道,不是吗?就像一杯老酒,喝下去辣乎乎的,过后咂咂嘴,总有点余味在里头。
总的来说,西门庆的随从在狮子楼不出手,确实有点不合常理,说是个“漏洞”也不算冤枉。但正是这个小漏洞,让武松的形象更突出了,也让这段故事更让人印象深刻。要是真较真起来,估计施耐庵老爷子得笑咱们:“我写的是英雄,又不是随从传,纠结这些干啥?”想想也是,咱们看《水浒传》,不就是为了看武松这样的好汉,在乱世里凭着一身本事,活出个痛快淋漓吗?至于那些小疑问,就当是读闲书时的一点乐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