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内讧,杨宇霆和郭松龄水火难容
发布时间:2025-07-17 03:36 浏览量:1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一列从北京开往奉天的专列在皇姑屯附近突发爆炸,车内几乎所有乘客都未能幸免。
而这趟专列上的重要人物,正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位摄行总统职权的大元帅、威名远扬的东北王和奉军总司令张作霖。
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结拜兄弟吴俊升,这位排行老二的兄弟当场身亡。张作霖则重伤被送往奉天,在留下了简短的二十字遗言后也离世。他的遗言是:"赶快通知小六子,把部队拉回关外,跟鬼子干到底!"
张作霖猝然去世,使得接替他位置的张学良压力骤增。前有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北伐军虎视眈眈,后有日本关东军早已觊觎许久。
为了稳定局势,张学良迅速将40万奉军调回东北,各路大小军阀在此期间选择团结一致,共同拥立少主。一时间,日本人并没有轻举妄动。就在张作霖去世仅一周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表示支持南京政府。
暂时解决了外患问题,但内部纷争却随之而来。杨宇霆首先站出来公然反对张学良的政治主张,并拒绝参加东北易帜典礼当天的合影留念。此外,他还以老臣自居,多次对年轻的新主进行"管教",这个词用得颇为耐人寻味。
历史上,新君初立而老臣跋扈的情况屡见不鲜。杨宇霆,这位曾经的重要外交官和奉军内部士官派代表,在张作霖生前就不安分。他曾与老同学徐树铮串通,以奉军名义私领军饷,并招募了四个旅的新兵。
当时,雷厉风行的张作霖通过撤职警告震慑住了杨宇霆,使其不得不服从。但面对像花花公子般出身显赫但缺乏实战经验的张学良,杨宇霆大概连正眼都懒得瞧一下。
杨宇霆心腹常荫槐,也坚定支持他的主张,同样坚决反对东北易帜。这种内忧外患交织之下,让新任少主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1929年1月,杨宇霆与常荫槐联手逼迫张学良在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上签字。
杨宇霆的跋扈行为、日本人的暗示、蒋介石的推波助澜,再加上张学良刚即位急需立威,而杨、常二人的步步紧逼,让张学良无路可退。他果断地在老虎厅将杨、常二人斩杀,这一事件被称为“杨常而去”。
这次行动的鲁莽和毫不掩饰,暴露了张学良政治手腕的稚嫩。
然而,杨宇霆之死并不仅仅是张学良掌权后两人之间的简单矛盾。这种积怨可能早已深埋心底。
这一切不得不提到一个对张学良影响深远的人——郭松龄。他曾在东北讲武堂担任张学良的武术教官,后来成为东北军中的陆大派代表人物,但最终倒戈反奉,在新民兵败,被称为“郭鬼子”。
郭松龄,这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奉系五虎将之一,直接死在了杨宇霆手中。
郭松龄也是奉军中少有的能将。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他与张学良带领东路军顶住了张作霖全面溃败的压力,在山海关一带取得狙击战大胜。
大家都知道,当时23岁的张学良初次参战,不太可能独自指挥赢得胜利。显然,这次大胜主要归功于郭松龄。而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率领第3军,与姜登选和韩麟春的第1军联合击溃直系主力,再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