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的“富二代”说句公道话
发布时间:2025-07-26 15:18 浏览量:1
说到中国的“富二代”,标签就是公子哥,就是只会花钱,完全没有“创一代”的样子,没有想创业的欲望,也很难接过“创一代”递“过来的旗子。甚至有人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富二代”不行。
我也无法理解,这些人都是哪来的底气,哪来指责“富二代”,否认“富二代”的底气。因为,否认“富二代”,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否则,就是想当然。
今天,我要为中国的”富二代“说句公道话。
首先要说的是,个别“富二代”的行为,并不是“富二代”整体现象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个别“富二代”的表现不够好,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花花公子样,吃喝玩乐,穿梭于明星与网红之间。但是,也就是极个别,而非整体。多数“富二代”还是很努力的,他们都在做着接过“创一代”旗子的准备,且取得了初步成功。可是,否认“富二代”的人看不到,他们只看到花花公子式“富二代”,却看不到非常努力的“富二代”。努力的“富二代”,远多于花花公子式“富二代”。即便做得不怎么好,就努力而言,他们还是做到了。
第二个要说的是,“创一代”也是万里挑一,并非人人都能扮演“创一代”。可以先不考虑“创一代”是如何成功的,单看这些成功的“创一代”,也是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中“幸存”的,或者冒出来的成功者,绝大多数创业者没有成功,或倒在了创业之路上。既然“创一代”也是极少的群体,为什么非要“富二代”全都能扛过“创一代”的大旗呢?为什么接不住“创一代”的大旗,就要说“富二代”不行呢?难道“创一代”给一个企业、给一笔钱,“富二代”就一定要做得比“创一代”好吗?“创一代”是万里挑一,“富二代”就不能是万里挑一,或十里挑一,而非要他们也是万里挑一吗?
第三个要说的是,今天的创业环境与当年已经完全不同,胆量已经让位给能力了。对相当一部分“创一代”来说,他们有能力是一方面,但有能力、没有胆量,同样不能成功。为什么在“创一代”中,很多都是国有企业跳槽出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能力的同时,还有胆量。同时,在“创一代”中,还有不少是除了胆量,啥也没有的包工头等,为什么也能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今天的人们所没有的特定环境。开发商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诞生的。相反,今天的发展环境,胆量固然还是需要,只是已经完全让位给了能力。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富二代”的财富优势、背景优势,已经不足以让他们也成为最优秀的人,自然,也就可能会无法接得住“创一代”的旗子。
第四个要说的是,对于多数“创一代”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想让“富二代”接班。为什么会这样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创一代”在财富的管理和分配方面,在对“富二代”的培养方面,都是让“富二代”不要走自己曾经的创业之路,而是捷径和投机。看一看“富二代”的教育经历,哪一个不是国外名校、金融、资本,有哪个“创一代”让“富二代”从事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没有!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吃苦,而只想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以更快的速度积累财富,掠夺穷人的财富。自然,“富二代”就不可能真心接班,而是捞钱了。在他们的身上,并不是没有“创一代”的基因,而是被“创一代”人为地把创业基因消除,注入了投机基因。
第五个要说的是,经济决策失误,损坏了“富二代”的创业动力。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都过度发展房地产、金融和资本市场,且发展过程极不规范,是典型的投机交易。投机性极强的行业过度发展,与“富二代”从国外学会的投机本领一拍即合,形成了都只想投机,而不想创业的恶性循环。只有那些脚踏实地从事实业的“创一代”,才会给“富二代”形成良好的引导,譬如新希望的刘永好,就给女儿刘畅留下了比较好的传统。娃哈哈的宗庆后,虽然个人形象崩塌了,但没有放弃实业的思路,也给宗馥莉留下了一定的实业基因。而房地产市场的“老板”们,给“富二代”留下什么呢?因此,经济决策的失误,也使得“富二代”的创业目标被扭曲了、创业动力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