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好的挚友及战友,被严重低估的开国元勋
发布时间:2025-07-30 01:10 浏览量:1
2021年的7月,电视里正在播放建党百年文艺晚会。
里面出现了一个名单,叫“建党百年100位英雄模范人物”,我一直非常认真的寻找。
想要找到两个名字。
一个叫:毛泽东。
因为他之前被泼了太多脏水,终于可以正名了。
还有一个叫:蔡和森。
因为现在知道的人太少了。
但在我看来,如果他能活到最后,其成就并不比教员低多少。
原因很简单,他个人的学识、品性、意志力,一直都不在毛泽东之下,更重要的是,在党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党内的职务都比毛泽东要高。
换句话说,他在党内,其实是毛泽东的上级。
而且,这个人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革命派,毛泽东关于改变中国社会必须要通过暴力革命的观点,其实是和他交流而来。
这个人,真的是天生的革命者。
2
和毛泽东一样,蔡和森也是一个湖南人,比毛泽东小2岁。
和毛泽东一样,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很不好。
但不一样的是,毛泽东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本质上算内部矛盾,无论是毛顺生还是毛泽东,他们父子之间虽然有争吵、有矛盾,但也有非常深沉的爱。
而蔡和森不一样的是,他是真的对父亲有彻骨的恨意。
因为,其父亲为了500元的彩礼,将他的妹妹卖作小媳妇。
蔡和森的父亲是个小官,按理说比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要好不少,但可惜后来家道中落了。
而蔡和森的母亲家则比较显赫,他的外祖父曾经做过曾国藩的部将,职位最高到了道台,按现在来讲,算是个副部级高干。
只可惜,在那个时代,似乎并没有为蔡和森的家庭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蔡和森的父亲为了500元,准备将蔡和森13岁的妹妹卖去做小之后。
年仅十来岁的蔡和森彻底爆发了,他毅然动员全家出走,带上年过半百的母亲、被卖掉的妹妹、出嫁后丧夫的姐姐和一个小外甥女,全家来到长沙。
那个年代,读书似乎还是穷人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很多学校补助较多,学费收的不高,很多甚至不要钱(比如师范校)。
于是,蔡和森索性动员全家人去参加考试。
他的姐姐考入了自治女校的缝衣班,妹妹考入周南女校,小外甥女也进了幼稚园。
最厉害的还是他的母亲……
而蔡和森则于1913年,考入湖南一师。
蔡和森一家三代人到长沙求学,在长沙成了大新闻。
3
1913年的毛泽东实际还在第四师范。
但第二年,因为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成了蔡和森的同学,同一个年级,又年纪相仿,志气相投,两人很快成了好友。
毛泽东在一师期间的很多出格的事儿,什么冷水浴,露宿啊,搞调研啊,都是和蔡和森一起弄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面领学的时候,我说过,杨昌济曾经对他自己的三个学生做过评价,排名第一的是蔡和森,第二的是萧瑜(萧子升),毛泽东排在第三。
这三人也被称为“杨门三杰”。
萧瑜因为性格原因,最后没有走上革命道路,也没有取得太大的人生成就。
而毛泽东和蔡和森则成了我们党革命事业最为重要的奠基人。
这也应了,杨昌济在生命后期对他们的评价:
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事实上,毛泽东和蔡和森共同读书的时间并不长,一共也就一年半,之后蔡和森考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毛泽东隔着湘江,两人经常见面交流或者书信往来。
他和毛泽东一样,对于常规的学习、游乐都没有兴趣,所有的精神全都在如何救国救民身上,胸怀大志,而且长于思考。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非常善于思考,写文章也很厉害。
但在当时一师的同学们看来,蔡和森写文章更厉害,甚至认为蔡和森是思想家,而毛泽东是实践家。
大家可以想见,蔡和森的文采思考是多么的强。
后来我们党建立后,曾经办过一份报纸叫《向导》,主编是蔡和森,他一个人编了其中大部分,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1925年后,他以一己之力,写下长达5万字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而毛泽东那个时候,还远远没有对党的建设有如此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还是那句话,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我们现在很可能也会对《蔡和森选集》视若神作。
4
蔡和森家条件很差,他比毛泽东早一年毕业,但也没有找到工作,家里吃饭都成问题。
中间有一次,毛泽东专门找到萧子升,告诉了他蔡和森家断炊的事。
萧子升这个时候已经工作,是三人中第一个真正有了收入的人,于是和毛泽东一起到了蔡和森家,给了蔡和森的母亲几块钱,解了燃眉之急。
这里有个小细节,毛泽东和萧子升去蔡家前,是在岳麓山上的爱晚亭找到的蔡和森。
他拿着一篮子书在那看,既是为了摆脱家里没钱的窘困,也是为了忘掉饥饿。
蔡和森的性格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在毕业后又没有工作的一年里,蔡和森曾经发了一个大宏愿:
现在来看,他的这些想法和志向都可以惊为天人。
对了,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完成了一部分,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社会发展史著作《社会进化史》。
蔡和森放弃搞学术的一个原因,还可能是因为他从老师杨昌济的身上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未来。
1918年,蔡和森为了组织赴法留学的事情,先到了北京,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多次通信,其中有一次谈到了他们的老师杨昌济,蔡和森提到了一个观点,认为他们的老师也是学贯古今,心怀天下,但奔波数十年,还是在搞学术,并不能对社会真正带来什么,相反,那些他们看不起的宵小之辈,反而占据高位,管理着国家,奴役着人民。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他和毛泽东还是天天就搞学术研究,空怀报国之志,而不愿意进入社会,终究可能一事无成。
说实话,他的这番话,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们社群里一些想得多、做得少的人,都有很大的教育反省作用。
千万不要去做一个志大才疏之人,天天空想着要如何如何改变社会、改变某个行业,要有朝一日,大家都折服于你。
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做成什么大事,那就要去实打实的做事,要敢于走进最底层,甚至可于鸡鸭去争食、与猪狗同槽。
蔡和森的话,有多少人能做到?
5
后来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了,蔡和森、萧子升等去了法国,蔡和森还带上了他的妹妹和母亲,妹妹的名字很值得一说,叫蔡畅,日后也成了国家领导人,所以可以想见,蔡和森如果没牺牲,其地位应该不会低于另一个出自湖南的领导人。
毛泽东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
到了法国的蔡和森压根没有认真搞学习的意思,他拿着字典,一边翻一边读,用蛮力看了上百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然后迅速从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
并且成为了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
而这时候的毛泽东在北京,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也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两人经常就相关的思考和观点交流分析。
蔡和森在信中明确提出要搞暴力革命,要明目张胆地成立党的组织,毛泽东则复信: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蔡和森回国后,在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宣传部部长,三大上,他的得票和李大钊一样,仅次于陈独秀,高于毛泽东。
之后,他和毛泽东、罗章龙一起在上海主理党中央日常事物,在之前关于罗章龙的文章里我曾经详细讲过。
那段时间,是罗章龙的高光时刻,但并不是蔡和森的。
因为,紧接着的四大,蔡和森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五大上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甚至在莫斯科的六大,仍然是常委。
而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的最高职务,政治局候补委员,都是身为政治局常委的蔡和森给争取来的。
李立三时代,他的职务被李立三取代,只能在苏联待了两年。从苏联回来后,他申请去毛泽东所在的江西苏区工作。
如果当时批准了的话,他们俩聚在一起,很难想象,原本就已经发展很不错的中央苏区,还将会变成什么样。
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他被安排前往广州恢复被破坏的广东省委。
几个月后,因为叛徒出卖,他在香港被捕,之后被引渡到广州,受到各种严刑拷打,但拒不屈服,1931年8月4日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死的时候非常惨烈,为了拷打他,敌人把他的四肢钉在墙上,有刺刀在他身上乱戳(比西方神话里的那个谁还要惨烈)。
我曾经看过一段详细描述过他牺牲经过的文字,过于惨烈,我实在是讲不出来。
6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蔡和森那个传奇的母亲吧。
16岁的她由父母包办婚姻嫁给蔡家公子蔡蓉峰,婚后育有6个子女,蔡和森是其中之一。
葛健豪嫁给蔡蓉峰,婚后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之前说过,葛健豪家曾是曾国藩的部下,而蔡蓉峰就凭借这层与曾国藩的姻亲关系,在上海捞得一个小官职当当,举家搬到上海居住。
可是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蔡蓉峰迷失了自我,沉迷女色,爱上抽大烟,变成花花公子。
作为妻子的葛健豪不断劝戒丈夫,可丈夫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在上海待不下去了,这样,才回的湖南老家。
之后又因为蔡蓉峰为了贪财要卖女儿蔡畅,所以蔡和森和母亲葛健豪、姐姐、妹妹、外甥女一起离家到了长沙。
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极有骨气,不仅都努力学习,靠双手挣钱,而且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蔡和森和蔡畅到法国留学,已经五十多岁的老母亲葛健豪克服一切困难,跟着去了法国。
蔡和森在法国和向警予结了婚,葛健豪十分支持。
多说一句,向警予长得十分美丽,算是他们的校花了,牺牲于1928年。
而她的女儿蔡畅则和李富春自由恋爱结婚,葛健豪也十分支持。
蔡和森、向警予都是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是建党百年100位英雄模范;
而蔡畅和李富春都经历了长征,都在建国后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也就是说,葛健豪,成了4位革命家的母亲。
同时,也是毛泽东、张昆弟等人敬重的伯母。
所以,虽然她并非中共党员,却破例进入了《中共党史人物传》。
蔡畅一直活到了1990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反复让身边工作人员诵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一遍又一遍全神贯注倾听,时而潸然泪下,她那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了,却还在临终前,微弱而动情地唱着一首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蔡和森,将是毛泽东交友系列的最后一个重要人物了。
事实上,毛泽东青年时期所交的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很多。
但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蔡和森了。
而我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来写蔡和森一家,除了我觉得,如此伟大的一家人,不应该被大家忘了,值得更多人知道外。
还因为,就在蔡和森家,毛泽东发起了他在湖南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件事,甚至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组建新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