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悌:长沙大火的替罪羊,蒋介石痛下狠手其实另有隐情
发布时间:2025-07-17 14:35 浏览量:1
酆悌:文夕替罪羊,隐情几人识
八年抗战期间有“三大惨案”,即重庆大轰炸,花园口决堤和长沙大火,这三大惨案不仅民众伤亡惨重,也造成了重大损失,而长沙大火后被蒋介石枪决的酆悌,当时任长沙警备司令。
1938年,日本侵略者一路势如破竹,嚣张异常,国军连遭惨败,战略要地和大城市接连丢失,长沙成为日寇的下一个目标;为此,国民政府制定了“焦土抗战”的策略,准备以此来阻止或缓解日本人的进攻,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不得不说酆悌的被杀是很冤枉的,他本来是担任常德的警备司令,可是那原本在长沙担任警备司令的 “花花公子”唐生明,感觉在长沙的“婆婆”太多,束缚太大,也不知通过什么关系与酆悌对调,于是,在惨案发生前几个月,酆悌来到了长沙。
战略决策是既定的,实施方案是批准的,具体行动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酆悌来到长沙之时,一切都预备稳妥,就等着一声令下,长沙就会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只是人员还没有撤离。
恰恰就有那么诡异,一个偶然的因素导致起火,火势迅速失控,而原本预备执行放火任务的军警,以为命令已经下达,于是开始执行预定的任务,长沙城顿时火光冲天,还在睡梦中的百姓、军人、政府机关人员,甚至包括戴笠的军统特务等等,都在火海中寻找着脱身之路。
大火燃烧了3天3夜,大火将全城90%以上的房屋烧毁,两万多人在大火中丧生,数十万市民无家可归,直接或间接损失不可计数,整个古老的长沙城化为废墟。
由于这一天在电文中的代码是“文日”,而大火又发生在夜间,所以史称长沙“文夕大火”。
更让民国政府尴尬的是,日本人并未立即进犯长沙;长沙“焦土抗战”不仅没有起到“免资敌用”、陷日军于困境之作用,反而使自己焦头烂额。
消息传出,全国一片哗然,为平民愤,蒋介石下令将警备司令酆悌枪决,同时被杀的,还有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和长沙市公安局长文重孚,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都是黄埔学生。
明眼人都知道,这三人都是替罪羊,当时长沙的最高长官是张治中,他根据蒋介石的密令,“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指示包括酆悌等人做好焚城准备,只是由于失误和混乱,才酿成如此大祸。
如果仅就因长沙大火而背锅的酆悌来说,蒋介石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曾在内部的秘密会议上说:
“就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误。这一错误的造成,不能不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如此要细究起来,此次大火罪魁祸首是蒋介石,主要负责人是张治中,酆悌等人只是执行人,要是加上意外等因素,这几位至少是罪不至死,所以,当时只判了酆悌十年有期徒刑。
然而,当蒋介石来长沙视察灾情时,沿途所经,满目疮痍。等他登上全城最高处的天心阁,举目眺望,顿觉“精神上之打击,十百倍于战败之痛苦”。
没人对这次火灾负责是说不过去的,张治中是下不去手的,只能另觅他人,于是,当蒋介石接到对酆悌的判决报告书后,立即提笔在判决草案上改批道:“酆悌身负长沙警备全责,玩忽职守,殃及民众,枪毙。”
而张治中只是调离长沙,另作安排,这一方面是丢卒保车,另一方面则是向民众显示自己不徇私情的决心,因为,酆悌是黄埔一期的学生,是蒋校长的嫡系门生。
大火前的长沙城
其实,酆悌不仅是他的门生和亲信,还曾担任他的侍从室第二组组长、第六厅厅长等重要职务,这一出“挥泪斩马谡”的好戏,在一定程度上还真平息了些许的民愤。
但这其中是有隐情的,因为,此时的蒋介石对酆悌早已产生了不满,只是换成了“借刀杀人”的戏码而已,因为,酆悌不仅解救过我党的重要特工,还曾纵容部下放走了周恩来,甚至还策划刺杀蒋介石的亲信张群等等。
这些都是蒋介石不能容忍的,所以,即使没有长沙大火,蒋介石也会找其它借口对酆悌下狠手的。
酆悌,字力余,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阴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早亡,家无余产,但母亲却坚持让他读书,在县国民学校毕业后,考入了湘阴师范,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入湘阴绸布店当学徒,不过,他在当时也算是大文化人了。
黄埔军校
酆悌后来在姑父介绍下到广州谋生。先后任测绘所见习和商会录事,1924年由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保荐,顺利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左权、宋希濂等人成为同学。
在军校中,酆悌加入了国民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他与贺衷寒等人一起,组建了“孙文主义学会”,他作为骨干成员,以与共产党人组织的革命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抗。
在总队长严重的推荐下,酆悌开始从事政治工作,他精明能干,口才很好,受到蒋校长的单独接见,蒋介石对他很欣赏,将自己的戎装签名照赠予以示笼络。
毕业后的酆悌历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以及镇压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等军事行动。
广东国民政府举行北伐时,酆悌随何应钦的东路军参加北伐,他在薛岳任师长的第一师中任党代表并代理政治部主任,是黄埔学生中第一集团中的佼佼者,更是政工体系中与康泽和贺衷寒齐名的核心人物。
“四一二政变”发生时,酆悌虽然是嫡系部队的将领,但他并不认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残暴行径,当他得知周恩来被捕后,立即前往关押地探望,准备寻机解救,因为,酆悌对周恩来十分敬重,他不忍心这周主任死于屠刀之下。
当他到达关押周恩来的天主教堂时,发现负责看守的军官们神色异常,显得十分紧张,原来,这些人也都是敬重周恩来的黄埔学生,正打算将周恩来释放,看见酆悌到来,以为计划被发现,惊恐不已。
看见这些人的神色,酆悌便明白了几分,他不动声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随便问了几句便离开了,果然,在他走后,这些进步的军官们就秘密释放了周恩来,脱离了险境。
酆悌
得知周恩来脱逃的蒋介石大光其火,立即派人调查,酆悌作为嫌疑人被上报,从此,在蒋校长的心头埋下了阴影,不过,他还是不相信酆悌有通共的嫌疑。
1928年春,中共特工华克之被俘,作为一名蒋介石曾十分欣赏的人,华克之参与和策划了“孙凤鸣刺杀汪精卫案”,是当时与王亚樵齐名的风云人物。
华克之
华克之与酆悌关系极好,酆悌利用职务之便,将华克之安排到自己身边委以重用,他三次将华克之从牢狱中救出,最后一次还动用何应钦,将刑场上即将被枪决的华克之解救了出来。
自1928年起,酆悌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党部常委和组织部长,并出席了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与曾扩情、贺衷寒、邓文仪等人一起,组织“力行社”,是国民党特工系统的创始人及领导者之一。
贺衷寒
1931年冬,酆悌出席了国民党四大后,与贺衷寒、戴笠、康泽等人一起,筹建了军统前身的复兴社,先后撰写了《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演变》、《军队政治训练要释)等著作。
在蒋介石的指定下,贺衷寒、酆悌、滕杰三人为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因该组织效仿法西斯主义意大利黑衫党和德国褐衫党,成员均着蓝衣,被称为“蓝衣社”,酆悌成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
之后的酆悌是顺风顺水,一路升迁,至1936年赴法国考察军事和警政,任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同年3月,他被授予陆军少将。
在法国期间,酆悌考察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特务体系,纳粹德国有一个秘密警察组织,但其名称的翻译混乱,中文翻译为“戈斯塔鲍”,一个晦涩难懂的名词。
而酆悌将其翻译为“盖世太保”,既准确又传神,给人一种横霸天下、嚣张跋扈的感觉,于是,这个名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此,酆悌的文学功力可见一斑。
说到这个绝妙翻译的出台,还是源于一次口水战,当时国民政府驻德大使叫程天放,是“CC派”的骨干成员,特别看不起这些黄埔学生,尤其是酆悌这样特务出身的黄毛小子。
有一次,程天放当面讽刺酆悌道:“你号称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你们复兴社豪气干云,誓要统领黄埔同学和CC系,政学系,改组派等各派系对抗,建立盖世功勋”云云,搞得场面很尴尬。
而正是这讽刺中带有的“盖世”和“太保”,给了酆悌灵感,也许恰好酆悌正为如何翻译这Gestapo发愁,正好,经酆悌的神组合,一个我感觉能与林语堂翻译的“幽默”媲美的词汇产生了。
正如程天放所说,作为国民党新兴特工力量的组织者,酆悌和刘建群等人对陈家兄弟为首的“CC派”,以及张群和杨永泰的“政学系”十分反感,他组织了一帮人准备刺杀张群,可惜事情败露,酆悌等人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他们找来了汪精卫向张群说情,老奸巨滑的张群也不愿意与酆悌这些人彻底撕破脸,而蒋介石希望的,是各方势力在自己操控下保持平衡,于是,也没有对此事深究。
张群
抗战爆发前,酆悌奉命回国,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组组长,继而又升任为侍从室第六厅厅长,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
而此时酆悌不知道的是,当年他在上海“清共”中知情不报、纵容部下放走周恩来一事,竟被他的一个刘姓好友密告给军统头子戴笠,戴笠当即将此事上报给了蒋介石,这令蒋介石深感震惊,他不敢想象,如酆悌这样的人竟然也会“通共”。
如果是一般人,蒋介石大手一挥,戴笠就会帮他处理得干干净净,可是,酆悌却是蒋介石的倚重之人,蒋介石也不愿承认自己看人走眼,即使他对酆悌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也不愿痛下杀手,置酆悌于死地。
毕竟,在蒋介石的心目中,酆悌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鉴于酆悌知道国民党高层机密太多,蒋介石决定先稳住他。半个月后,酆悌被调离侍从室,改任军委会第六部总务厅长,并指令戴笠派人进行秘密监视。
1938年1月,酆悌出任湖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时也担任了常德和桃源警备司令,他坐镇常德。办事勤勉,治军严格,打击汉奸、维持地方治安,做过不少的好事。
同年9月,酆悌调任湖南省机构委员兼长沙警备司令,未及两月,长沙大火案发生,同年12月18日,酆悌在长沙被执行枪决,时年35岁。
据时任处决酆悌等三人的监斩官张振国将军回忆,酆悌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终结时,显得很平静,他没有大呼冤屈,将责任推给张治中,而是在口供上写上“一切责任由我全负”几个字。
从口供中得知,大火已经烧起之时,酆悌还正在家里睡觉,被随从唤醒后,他深感惊疑地问到:“怎么这么快就匆匆撤离”,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日军已经发动进攻。
临刑前,张治中曾单独见过酆悌,至于谈话的内容自是无人知道。而张振国在回忆录中称酆悌“不失为一位英雄好汉”,对他的死深表惋惜与同情。
酆悌之死其实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很才能,去个性乖僻,他对蒋介石忠诚,却又有正义感,有自己的主张,他目空一切,独行自负,行事张扬,在黄埔中无论老师和同学,同他的关系都不太好。
而这次坚决要拿他开刀的主要推手,就是他的黄埔老师陈诚,倘若陈老师能相劝一二,蒋校长是否一定要置酆悌于死地,怕也是两说了。